《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第三课时
一、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复习上一节课内容。抽查一两位同学背诵:
(一) 三、四、五节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
提示: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第三节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反抗性,这样一个热血青年去请愿“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无非是流言家开罪、嫁祸之辞。作者不但写刘和珍的斗争性,而且着意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意蕴在于表明,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值一驳,反而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第五节,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二)齐读第四节进行分析:抒写惊愕、义愤
1.作者为什么强调“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作者写“始终微笑”“和蔼”的刘和珍“欣然前往”参加请愿,却无端在执政府前中弹、喋血、死掉,表现出作者对此毫无准备,反衬反动势力的凶残出人意料。
2、怎样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沉默”,就是“默无声息”。 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痛的“沉默”,“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两种“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爆发革命,摧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就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话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3、鲁迅先生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一样吗?
不一样。一是愤激之词,一是因为“惨象”和“流言”使庸人们害怕而不敢说,表明了庸人们的麻木与落后。其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的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重点句③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已”,时间副词,已经;“尤”,程度副词,更加。两个副词连用,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军人凶残,文人嚣张。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 御用文人的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4、“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这话如何理解?

“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极其凶残地用武力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精神统治。从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的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xx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武力屠杀加精神统治,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四)分析第五部分:叙述遇难过程
1.    设置四个的问题,给学生5分钟自读。
①为何详写?——突出段政府的凶残,流言家的无耻(根本不是“暴徒”)
②断句的作用?——悲愤。将内心的悲愤感情在文字形式上很好地表达出来。
③“欣然”?反映刘和珍怎样的性格?——为国为民,自觉参加
④微笑共提到几次?作用?——反衬出段政府的凶残
2.    理解句子
①“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话如何理解?
第五部分第2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下一段(第3段)接着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句写三个女子一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就互相救助赞扬杨德群、张静淑的沉勇友爱。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是对上段内容的一个方面的概括,概括的是她们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

思路远接上一段所说的执政府的凶残,近接上一句中“枪弹的攒射”,给段政府以辛辣的嘲讽。“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是接着上文来的,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指19XX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思路至此不会突然冒出19XX年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屠戮妇婴,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创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阀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 “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

②“但是中外的杀人者 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如何理解。
白描手法:细致逼真,惊心动魄。刻画出反动派丑恶、猖狂的嘴脸。
(五)分析第六部分:总结经验教训、指出意义
1.    提到了哪两种人?有什么含义?
生答,师小结,出示:
无恶意的闲人:一般庸俗的市民,与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有根本的区别,但是他们对世界冷漠,把烈士的鲜血作为饭后的谈资。
有恶意的闲人:反动文人,为了掩盖统治者的罪行竟无耻地制造流言。
2、怎样理解“有限的几个生命……不算什么的”含义?
    一是说在反动派眼里算不了什么;一是说少数人的请愿对黑暗的中国起不了作用;一是说唤不醒庸人们的觉悟。——此句渗透着惋惜、哀伤和激愤的感情
(六)分析第七部分:热情讴歌赞颂
区别“竟会”“竟至”竟能”
同:强调出乎意料
异:竟会:不赞成
竟至:不赞成(谴责更深)
竟能:赞扬
重点句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依稀”,模模糊糊。“微茫”,隐约,不清晰。更,表示程度的加深或进一步。这个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1.    区别“苟活者”、“真的猛士”。
苟活者: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不忘怀烈士的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有走向斗争的可能。
3.“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提示: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此”的内容: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再次强调“我说不出话”,表达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
(七)、总结全文
1、课文结构:前两节:犹如序曲当中三节:纪念主体后两节:犹如尾声(回应开头)
2、线索:强烈的悲愤之情,一以贯之。
补充许广平:“真是一字一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
哭。”——许广平
[教师总结]: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八)布置作业1.    背诵课文第二、四节。
2.   归纳本文写作特点: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语言精辟,富有哲理,充满浓厚的抒情色彩;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再 模仿课文第五节刘和珍等烈士罹难场面描写,写一人二事,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尽可能选用“毅然”“不为势力所屈”“桀骜”“黯然泣下”“凶残”“下劣”“惊心动魄”“沉勇”“勇毅”等词语,字数约3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教案   语文   高中语文   高一语文   执政府   反动派   妇婴   凶残   联军   流言   烈士   声息   沉默   作者   刘和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