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二单元学案与检测


    第二单元  热爱脚下的这一片土地
    1.    黄河颂
    2.    最后一课
    3.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4.    土地的誓言
    5.    木兰诗
    兴趣情境导引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吴晓林写的一篇文章《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指名朗诵水平较好的同学朗读)
    师:听了朗诵后大家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我们中国历史上蒙受的巨大耻辱。
    生:我仿佛看见了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情景。
    生:我想到了“莫忘国耻”这四个字。
    生:我想到了“落后就要挨打”。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身在校园,心忧天下。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师:当今世界,旧的国际秩序正在被摧毁,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正向有利于西方的方向进行。近期美国“解放”伊拉克的事实说明,西方已撕掉其伪善面具,今后它们随时可能肆无忌惮地使用武力。在严峻的国际形势前,我们忧心忡忡。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中华民族要生存,要崛起,就必须有尽可能多的人为其强盛而奋斗。然而,令我们痛心的是,现在很多人只追求个人名利,而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漠不关心。为了激起尽可能多的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我们有必要重温历史,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使我们成为关心国防,对国家、民族具有强烈责任感、使命感的热血青年,以此为中华民族之崛起尽一份义务。我们知道,这是我们这一代的义务、责任、使命。
    附:爱国主义 民族精神
    盛唐的文脉写在满脸皱纹的墙壁,让青苔将昨日的辉煌掩埋,守旧的臣僚在将长城攻破之后,重新将自己封锁。夕阳西下,爱新觉罗氏的子孙们将将士们的血酿成庆功酒,一饮而尽。于是苍悲便被醉成了狂妄。狂妄之中,龙子龙孙们将旧殿当成了天堂。
    当大鼻子、大眼睛的西洋人站在嘉庆面前时,这位位极人尊的天子也当了一回夜郎。民族就这样败落着。
    难以回首,在同族的屠刀刚刚放下,中原的伤口还在作痛时。西洋的坚船利炮、洋烟锋枪便惊醒了道光的迷梦。从此以后,我们的民族彻底失去了尊严。咸丰跑了,慈禧跑了。叶志超也跑了,留下了一个卑躬屈膝的李鸿章,辗转于大清垂暮的边缘,让人牵着自己的“猪尾巴”苦苦哀嚎。
    割地、赔款,大清朝用所有的家当也换不回“天朝上国”的尊严。洋人面前,曾经版图扩大到多瑙河的那个国家,曾经富庶极至、繁荣昌盛的那个民族不得不低下头,像猪一样走路。路上除了圆明园苍烟缭绕的废墟之外,还有洋人狰狞的笑脸。
    国破家亡,国华大地的文脉就这样断送在了这个没有长进的王朝里。大腹便便的西洋人,运走了敦煌莫高窟的经文和雕塑,运走了沾满老百姓的血汗的银元,运走了圆明园闪闪发光的稀世珍宝,却没有运走中华儿女的骨气。
    刀棍矛枪在殊死的斗争中茁壮成长,一面血的旗帜从林则徐传到洪秀全,从洪秀全传到邓世昌,从邓世昌传到赵三多,从赵三多传到孙中山,又从孙中山传到毛泽东。从此,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见到了太阳。
    残虐的东瀛人不会忘记,“三光”政策扼杀不了这个民族的气节,剥削不了这个民族的意志;狂傲的美利坚人也不会忘记,在这个国家家门口进行的战争无不因这个民族的参与而失败如穷寇。
    就是这个民族,在风雨锤打的历程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如今,走在世界的舞台上,我们会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因为我们的背后还有一段雄壮的历史支持我们的灵魂,因为我们的身边还有五十六个民族一同迈进!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把握住文章的脉搏
    生: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这几篇文章呢?
    师:对于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文章,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好好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生:有哪些基本的方法?
    师:首先,我们可以分析文章的题目,因为文章的题目往往概括了文章要写的中心事件或主题;其次,要细读文章,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经过、结果;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细细地品味文章中的精彩章节,体验作者的心灵,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要展开想像的翅膀,再现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推己及人,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强烈情感。
    生:本单元有诗歌、小说、散文,还有一篇文言文呢,把握它们内容的方法一样吗?
    师:诗歌是形象的艺术,把握诗歌的内容要发挥联想和想像,再现诗歌所描绘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内容的把握,要在了解所写的主要事件的基础上,认真品读精彩章节,挖掘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古文内容的把握,应该在基本弄懂文意的基础上,用把握散文内容的方法去把握它。

    
    相关知识链接:把握文章的主题
    
    体裁
     主题把握法
    
    诗歌
     1.梳理诗歌意象;2.运用联想和想像,进行诗歌形象的再加工、再创造;3.品读诗歌语言,感悟文字内涵;4.概括诗歌主旨。
    
    小说
     1.理清故事情节,品读精彩章节;2.分析人物描写方法;3.概括文章中心。
    
    散文
     1.理清文章线索;2.分析散文意象;3.概括散文思想。
    
    
    范例1《黄河颂》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分析: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歌词内容。应注意题目中包含的两个深浅不同的层次。第一问是从表层设问,首先应该抓住“黄河的气魄”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反复感知课文,感受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其次,应该注意到“从哪些方面”这一要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第二问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创作的目的。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解答:
    《黄河颂》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英雄气魄。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伟大的民族,颂扬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鼓舞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浴血奋斗,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解题方法链接
    本题考查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心的能力。理清脉络,应该先概括各小节的意思,进而探究各小节之间的联系,并进行归纳;概括中心,应建立在理清脉络的基础上。对于诗歌,也可如此进行分析。
    
    
    
    范例2《最后一课》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分析: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解答:
    《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解题方法链接
       
    小说一般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重大主题。概括主题,必须建立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此外,还要联系写作背景、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来进行归纳。
    
    
    范例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雄健的精神”是指什么?
    分析:
    这篇短文一共五段。第一段,说明人类历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艰难险阻的境界。第二段,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第三段,以旅途征人以冒险为美趣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第四段,从上文泛论“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和“民族生命的进程”,谈到“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中华民族现在正逢崎岖险阻,它让奋斗者有机会领略奇绝壮绝的景致,“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另一层是说,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在这里,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精神联系起来,点出了题目。第五段,照应第二段,以扬子江、黄河比喻我们的民族精神,号召大家“拿出雄健的精神”,“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概括起来说,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解答: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解题方法链接
       
    本题意在考查把握中心内涵的能力。“雄健的精神”即文章的内核。解答此题,宜先理清文章脉络,然后寻找“雄健的精神”文字所在,再挖掘文字的内涵。
    
    
    范例4《土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解答:
    《土地的誓言》通过运用呼告的手法,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
    
    解题方法链接
        解这类题目,首先必须了解写作背景,然后理清文章脉络,进而才能把握文章的脉搏。
    
    
    
    范例5《木兰诗》一诗的主题是什么?
    分析: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主题,宜从人物形象及文章创作年代两方面来进行。诸多教学参考书认为文章的主题是赞颂木兰纯朴勤劳、勇敢坚强的品质和强烈的爱国精神(详见本题附文),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有所偏颇。1、从有关背景来看,《木兰诗》是北朝民歌,推敲宋代郭茂倩将其收入《乐府诗集》的标准,我们发现:“孝”是此诗吸引郭茂倩的根本原因。其时程朱理学风行天下,“孝”为理论核心之一。郭茂倩编辑选文,不可能不受到时代思想影响;2、文章的详略安排。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

    解答:
    这首诗通过塑造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赞扬了她勤劳勇敢、纯朴坚强的品质和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表现了她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情怀。
    
    附: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
    1.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无地位的。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

    2.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中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3.《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其实在诗歌里面就已直接点明。便是: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则是: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
    (刘彬荣、华雪《须知木兰是女郎》,《河南师大学报》1979年第6期)
    4.《木兰诗》的主题,不是歌颂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不过,《木兰诗》并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当然,故事情节本身使诗在客观上有可能起到歌颂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颂英雄这个问题在诗中比之主题所反映的问题毕竟是居于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诗所包含的一个思想内容,不能说就是主题。
    (钱文辉《〈木兰诗〉主题刍议》,《昆明师院学报》1980年第6期)
    
    
    难点问题2 品味关键词句
    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仅限于整体把握就够了吗?
    师:不一定,这要看阅读的目的。当今社会,信息如潮。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文章都细细研读,有些只要作一般了解的,整体把握也就可以了。但作为一位学生,要想养成良好的语感、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这还远远不够。
    生:那怎么办呢?
    师:这就要求我们对重要的文本除了进行面上把握以外,还要有点上的深化,深入到细节,抓住意味深长的语句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整体把握与个别理解相统一,借此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生:那您说的点上的深化是不是就是前面说的“中心句”?
    师:不尽然,中心句只是我们整体把握一篇文章、一段文字的一把钥匙。如果仅限于此的话,那我们不必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写一句话就可以了,文学的魅力岂不是丧失殆尽?再说,我们都有这样的阅读体验:读完一篇文章,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并不一定是中心句,有可能是那些含义隽永、情真意切、发人深省的句子。这就要求我们去深入理解,联系自身生活经历,细细体会,这才能引发“共鸣”——你与作者之间心灵相通,发生了共同的感受,这种阅读体验是非常珍贵的。当然,书中的观点、作者的想法不一定都是对的,或者说,不一定都能得到你的认同,有时候我们更要学会对文章的部分语句加以怀疑,古人云“学则须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再则,我们对知识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理解、应用”的层面上。
    相关知识链接:筛选信息的能力
    
    基本要求
     准确、迅速,并要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的基础上进行。
    
    具体方法
     1、关键词的理解:①表现文章主旨的中心词语。②揭示课文内容或句子意义的关键词语。③用得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关键句的理解:①描写生动或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②表现文章中心或主题的句子;③含义深刻的句子;④地位特殊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确定理解哪些句子后,同样要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理解句子的主要方法有:①抓关键词语理解。如对含义深刻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的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如对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的理解。③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如对课文中心句的理解。
    
    
    范例1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分析: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解答:
    称黄河是“摇篮”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她哺育滋养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称黄河是“屏障”,是因为她在地理上比较险要,可作为军事屏障,而且黄河蕴含的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上的城防。
    解题方法链接
    理解词语含义,首先要分清词语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然后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判断词语表达的本义、比喻义或引申义,最后用完整的语言来回答。
    
    
    
    范例2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分析: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解答:
    句中的“臂膀”指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这两句诗突出了黄河“巨人”的形象,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
    解题方法链接
       
    理解语句意思,必须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此外还要考虑语句的比喻义,挖掘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语句内涵。
    
    
    
    范例3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分析: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这是不是使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呢?

    解答: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这里十分贴切地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形容激愤狂放的心情,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解题方法链接:
    对于逾越常规的词语特殊的用法,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求解:一、明确该词的本意;二、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范例4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分析:
    这几句确实较为费解,因为它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的意思。
    1、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2、作者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解答:
    这段文字运用拟人手法,既是在表现大地的深层涌动着沸腾的岩浆,也是在表现“我”的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表现“我”强烈的爱国激情。两者高度地融合在一起,鼓动着人们为抵抗外侮而奋斗!
    解题方法链接
    范例5:理解下面几句诗的意思: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分析:
    这几句诗运用了互文的手法。(1)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表现了军情紧急、木兰出征前紧张的准备工作。(2)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表现了将士们浴血奋战终于凯旋的豪迈之情。
    解答:
    (1)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表现了军情紧急、木兰出征前紧张的准备工作。
    (2)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表现了将士们浴血奋战终于凯旋的豪迈之情。
    解题方法链接
    理解这几句诗,首先必须明确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进行理解。
    
    
    难点问题3情感朗读课文
    师:在整体理解课文和反复咀嚼关键句的过程中,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体验。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呢?
    生:老师,你所说的朗读是不是就是大声地读出来?
    师:你只说对了一部分。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生:您所说的各种语言手段具体指的是什么?
    师:说起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大家不妨先来听老师朗读一段:“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形,可望不可及,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师:请大家对老师的朗读作一番点评。
    生:老师的朗读声情并茂,很有感染力。
    师:老师是怎样做到的?
    生:老师读得有轻有重、有快有慢。
    师:对了,轻重缓急,这就是朗读很重要的技巧。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四个字,那就是:抑扬顿错。熟练的掌握这八字诀窍,是不是就可以朗读好课文?
    生:这八个字总结的只是朗读技巧,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要理解原文,把准感情基调。
    师:对了,如同摄影和绘画一样。摄影可以原封不动地再现人或景,绘画技巧再高明,也不可能达到再现的程度。即便能达到,这画家也只能是二三流的,因为绘画更需要你把握人或景的精神,关键是要传神。朗读也是这样,不能表现出作品的精神,读得在熟练也是枉然。所以,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所以,概括地说,朗读需要把握的是:
    1、对文章多一分理解、情感多一分把握,朗读就多一分生动。
    2、语音——轻重;语速——缓急;语调——抑扬;节奏——顿错。
    3:动情处可适当配以颤音,但一切要随情感自然流露,切忌做作。
    4、也可适当辅之以体态语言。
    相关知识链接:怎样朗读课文
    
    原文内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2.深刻、细致的感受
     3.丰富、逼真的想像
    
    停顿
     1.生理停顿、
     2.语法停顿、
     3.强调停顿
    
    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语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范例1下面这一段话的朗读节奏正确吗?
    
    “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分析:
    这段诗句中,画“//”的是诗歌本来的分行标记,属于结构停顿;“/”处属于语法停顿或强调停顿。作为语法停顿,它必须合乎语法规则,不能破坏句子的语法结构。句中“黄河”是主语,出于表达的需要,主语的后面应该有一个停顿,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表现出”是动词,后面“我们民族的精神”是其宾语,也应略作停顿。
    解答:
    这段话的停顿不完全正确,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解题方法链接:
    要想确定朗读的节奏,首先要找出哪些地方属于结构停顿;然后确定句子中基本的语法单位——即能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词语或短语,在停顿时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最后还要想想要突出哪些内容,能否通过停顿达到强调的效果。
    
    
    
    范例2下面一句应该重读哪些词语?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分析:
    “高山”写出山势高峻,应该重读;“滚滚”、“澎湃”写黄河滔滔气势,可以重读;“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描其形态,可重读;“奔向”、“劈成”写出了黄河的动态美,亦应重读。
    解答:
    下列加点词语应该重读:“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解题方法链接:
    确定一个句子的重音,首先要注意名词、动词前面的修饰语和限制语;其次,要找出需要突出的词语,;再次,要确定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最能表现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的词语。
    
    
    
    范例3下列句子改用什么语速来读?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分析:
    这段文字是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将要结束的时候的动作表现,“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意在表现韩麦尔先生内心的巨大痛苦,所以,语速应该缓慢低沉;后一句是对韩麦尔先生的动作描写,这个特写凝聚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他所有力量、信念的集中表现,语速应该急促、有力。
    解答:
    前一句应该缓慢低沉,后一句应该急促有力。
    
    解题方法链接
      
    朗读时的语速须与文章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一般说来,热烈欢快、紧张激动的内容要快一点;叙述、说明性的语言可采用中速;表示悲伤、庄重、回忆和想像的内容应该慢一点。
    
    
    
    范例4怎样读好《土地的誓言》?
    分析:
    著名朗诵家瞿弦和说过:“每当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动的作品时,随着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的描绘,我常常在脑海中出现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热闹的结实、战斗的英雄、胆小的懦夫……”如此看来,认真地朗读文章,不仅能够有效进入作品意境,而且能提高想像、联想能力。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止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朗读这篇课文,应该注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语速、重音、节奏。
    解答: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该怎样美读?试以第二节为例: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应用平静的语气叙述,一组对句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接着,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我不能离开她”,语气坚决。从“在故乡的土地上”到“多么丰饶”,这一段话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几乎令人忘却了现实的伤痛。由衷的沉醉之后,却以一句“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强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至此,情绪渐强,达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一直到最后,语气深沉强烈,表达对故土的眷恋和收复故土的坚定信心。
      
    解题方法链接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文章的前提。
    2.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建立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内心视象,这是朗读好的基础。
    3.以情带声,随课文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综合开放课堂
    【随堂热身】
    一、基础知识。(26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8分)
    bǔ(    )育    澎pài(    )    qí(    )祷        阻yì(     )
    gèn(     )古      chì(    )痛        污huì(     )    云bìn(     )
    2、选词填空(4分)
    我一纵身     (跃、跳、跨)过板凳坐下,我的心稍微      
    (安静、平静、宁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      
    (华丽、漂亮、潇洒)的绿色礼服,……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         (庄严、肃穆、严肃)的气氛。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末然作词,聂耳谱曲。
    B、《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本文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C、《木兰诗》选自唐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
    D、《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
    4、选出对《黄河颂》朗读节奏划分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B、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C、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D、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5、请写出二句含有“黄河”一词的诗句(多写可加分,加到两分为止)。(4分)
    
    
    6、仿照下列句式,写一段话。(4分)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二、阅读(34分)
    (一)(16分)
    万里赴戎机,                。朔气传金柝,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雄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  将横线上的诗句补写出来。(4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万里赴戎机:                朔气传金柝:
    策勋十二转:                木兰不用尚书郎:
    3、由最后一段引申而成的一个成语是             ;你能用该成语造一个句子吗?
                    
    。(4分)
    4、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像花木兰一样的巾帼英雄,你能举出一二例吗?
    姓名:                     (2分)
    事例:                         (2分)
    (二)(18分)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⒈上文节选自《    》,它的作者是         国的              。(3分)
    ⒉对画横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亡了国,但是自己国家的语言并未消亡。
    B法国语言可以打开监狱的大门。
    C亡了国,也要牢记自己的语言,因为监狱中还囚禁着自己的同胞。
    D掌握祖国的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3.画横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4韩麦尔为什么在发给学生的字帖上把“法兰西”和“阿尔萨斯”挨在一起反复地写?有什么含义?(3分)
    
    5.写飞进的小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画杠子,突出孩子们对            的热爱。(2分)
    6.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我”对敌人的                 。(2分)
    7.根据“恨不得”和“一下子”体会韩麦尔先生的心情。(3分)
    
    三、作文(40分)
    语言是一个窗口,可以从中窥出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文化。从小至今,你学习了汉语,也学习了外语。在学习过程中,相信一定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故事,或喜或悲或好笑。请以“我与语言”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字数在500字以上,叙述具体、生动,中心明确。
                        
                   
    【课后充电】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60分)
    (一)我爱这土地(22分)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1.“嘶哑的喉咙”有什么含义?(3分)
    
    2.联系文后写作时间,说说“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的意思。(3分)
    
    3.“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有何含义?(3分)
    
    4.“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有何象征意义?(3分)
    
    5.作者为什么强调“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3分)
    
    6.谈谈对文中“鸟”的形象的理解。(3分)
    
    7.如何理解最后两句?(4分)
    
    
    (二)(21分)
    剪不断的乡愁
    琼瑶
    去年年底,“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了。这消息像一股温泉,乍然间从我心灵深处涌现,然后窜升到我四肢百脉,窜升到我的眼眶。我简直无法描述那一瞬间的感动。我心底有个声音在喊着:“39年!39年有多少月?多少天?39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都给勾销了吗?”(A)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是,陆陆续续有人回乡探亲了!这居然成了事实!我太兴奋了,和鑫涛计划着,我们也该去大陆探亲了,鑫涛去红十字会办了手续,回来说:“需要填三等亲的亲人名字和地址!”一时间。我们两个都弄不清“三等亲”包括哪些人,以及我们是否有这项“资格”。激动中,我冲口而出:“故国的山,故国的水,故国的大地泥土,和我们是几等亲?我们要探的亲,不只是‘人’呀!(B)”
    不过,我毕竟不需担忧,因为我和鑫涛分别都有舅舅姨妈在大陆,所以,我们很顺利地办了探亲手续。拿到手续的那一晚,我就失眠了,脑子里奔流着黄河,奔流着长江。不只长江黄河,还耸立着五岳和长城!鑫涛见我如此兴奋,忍不往提醒我说:“听说大陆的生活很苦。旅行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方便,至于亲人,经过39年的隔阂,可能已经相见不相识,这些,你都考虑过吧?”考虑?我实在没有认真去考虑过。我只觉得乡愁像一张大网,已把我牢牢地网住。而且,当行期越来越近,我的乡愁就越来越深。我总认为,乡愁对于游子,就像一切人类的基本感情一样,是与生俱来的。(C)不过,有的人来得烈,有的人比较淡。我,大概生来就属于感情强烈的一型。连我的“乡愁”也比别人多几分!计划回大陆行程时,鑫涛问我:“你要去哪些地方?第一站,是不是你的故乡湖南?”我祖籍湖南,生在四川。童年,是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是个颠沛流离的时代,童年的足迹,曾跋涉过大陆许多省份。如今,再整理我这份千头万绪的乡愁时,竟不知那愁绪的顶端究竟在何处?是湖南?是四川?是长江?是黄河?是丝绸之路,还是故宫北海?沉吟中,这才明白,我的乡愁不在大陆的任何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D)“可是,你没有时间走遍大陆整片的土地啊!”鑫涛说,“我们排来排去,只能去40天!”将近40年的乡愁,却要用40天来弥补。可能吗?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地方。湖南,湖南的亲人多已离家,家园中可能面目全非。不知怎的,我最怕面对的,竟是故乡湖南,这才了解古人“近乡情更怯”的感觉。当我把这感觉告诉鑫涛时,他脱口而出地说:“这也是我不敢回上海的原因!”于是,我们把行程的第一站定在北京。北京,那儿是我父母相识相恋的地方;那儿是我祖母和外祖父母居住及去世的地方;那儿,是我历史课本上一再重复的地方;那儿,也是我在小说中、故事中所熟读的地方!那儿有“故都春梦”,有“京华烟云”!还有我……于是,我们动身;经香港,去北京。
    1988年11月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3分)
    2.文中反复强调“39年”“将近40年”是为了表明什么?(不超过10个字)  (3分)
                 
    3.琼瑶夫妇为何把行程首站定在北京?根据课文所述,概述其原因(20字以内)。(3分)
                 
    4.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着力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B.作者用“乡愁”而不用“乡思”、“乡恋”作标题,则更深切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的忧伤心情。
    C.“剪不断”一词很形象,作者巧借李煜词句来表明离开祖国的“乡愁”是无法剪断的。
    D.文中的“乍然”和“不敢相信这是事实”,都说明了作者对回乡探亲这件事压根儿就没有心理准备,激动的感情纯属意外产生的。
    5.文中四处画浪线的句子(A)(B)(C)(D)里,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声而又最确切地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只填序号)  (3分)
    6、文章最后说,“于是,我们动身;经香港,去北京”,请你想象一下作者到北京下飞机时的心理活动。(想象合情合理且丰富的可加1 2分)(6分)
                        
                
                        
                
                        
                
                        
           
    
    (三)(17分)
    难忘的一课
    (1)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被冻住。一屋的跺脚声。
    (2)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了许久的风席卷而入,墙壁上的《中学生守则》一鼓一顿,开玩笑似的卷向空中,又一个跟头栽了下来。往日很温和的欧阳老师一反常态: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我们惊异地望着他。
    (3)“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4) 几十双眼睛在问。
    (5)“我要求同学们在操场上站立五分钟。”
    (6)
    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线衣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7)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队。瘦削的欧阳老师只穿一件白衬褂,衬褂紧裹着的他更显得单薄。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5分钟过去了,老师吃力地说:“解散”。
    (8)就在我还未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9)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到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我很庆幸,那天我没有像个别的同学那样缩在教室里,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时候,在那个空旷的操场上,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
    1.文章第(1) (7)自然段写的内容是:                。作者详写了     
           ,略写了         ,目的是为了通过      
        的渲染,突出文章的中心。(8分)
    2.说说欧阳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的用意。(3分)
                        
        
    3.作者在第八小节补充叙述了“一课”之外的另一件事,有什么作用?(3分)
                        
       
    4.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在教师节到来之际,你最想对欧阳老师说句怎样的话?(3分)
                        
         
    
    二.作文:     40分
    心愿多种多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心愿。能够实现的心愿固然美好,那些不能变为现实的心愿却也不乏为一个美丽的梦想,真诚的愿望。请以“心愿”为话题作文。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不限。(3)600字左右。
    
                 
    【自我评价】
    甲:120分以内      (    )     乙:121-150分之间   (    )
    丙:151-180分之间   (    )    丁:181分以上       (    )
    【园丁指路】
    甲:基本能把握文章的大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基本掌握基础性的知识;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思考有关爱国的问题。
    乙: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大意,较为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基础性的知识掌握牢固;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有关爱国的问题。
    丙:
    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大意,能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牢固掌握基础性知识;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较为深入的思考有关爱国的问题,并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
    丁:能准确把握文章大意,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且能灵活运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且能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能关注祖国命运,对爱国情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合作交流】
    
    对于抒写爱国激情的诗歌或散文,如何深刻理解它的思想内容,并很好地朗读它?
    (1)阅读文章,了解作品叙述的主要事件或描绘的主要形象。
    (2)思考作者在这篇作品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
    (3)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圈点文章中需要重点揣摩和品味的句子和词语。
    (4)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深入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重读、停顿、语速和语调的变化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
    
    自我总结归纳
    
    本单元重点:            
    本单元难点:            
    易错题集:字词句知识方面有           
    体味爱国情感方面有                       
    把握要旨方面有                       
    解题技巧方面有                       
    作文方面有             
    加强方向:             
    心得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教案   语文   初中语文   七年级语文[新增]   木兰   黄河   课文   句子   词语   单元   感情   民族   思想   作者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