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突围方略:记叙文人称表达的作用

【知识导学】
记叙人称常见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如《孔乙己》等。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如《皇帝的新装》等。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人称应是不变的,这样才不会导致混乱,但有时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也会使用第二人称,如朱自清的《绿》等。
阅读记叙文,我们要在理清文章的六要素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来进行分析,要特别注意叙述人称在文中的变化。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一面》中,通过我的眼睛和感受来突出鲁迅先生精神的伟大和对作者的影响。特殊性记叙文(小说)中,“我”的作用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如《最后一课》中的“我”——小弗郎士,《故乡》中的“我”等等。分析时,要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总之,要理解记叙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精题讲解】
父亲是个“大忽悠”
宁国涛
我父亲是邮电局里一个普通的职员,干了将近半辈子分拣工。
父亲喜欢吹牛,动不动就在我们面前吹嘘自己与市里某某领导有多少多少年的交情了、与某局的头头关系是多么多么的铁,经常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我们知道他说话的水分很大,因此家里的人都称父亲为“大忽悠”。
弟弟考高中的时候,离重点中学的分数差八分,一分需要“建校费”五千元。母亲是个普通工人,家里根本没什么积蓄,但是,父亲却一个劲地说:“这事我有办法,根本难不倒我!”然后眉飞色舞地说出自己认识教育局的某某副局长,只要托他批个条子,一切搞定。父亲说的时候,大拇指挑挑的,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我们尽管半信半疑,但是,大家毕竟有了一线指望,也就不发愁了,母亲半夜也能睡好觉了。
半个月后,弟弟果然进了那个学校,家里人一派喜庆,都夸父亲厉害,父亲得意地一扬眉毛:“啥事我都能摆平,没有难倒我的事情。”
没多久,弟弟就知道自己是高价生,是钱买的而不是条子批的了。母亲追问是怎么回事,父亲掩饰不住了,只得坦白:“我把多年收集的邮票卖了,交了‘建校费’……”
因为在邮政部门工作,父亲对集邮很热衷,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买邮票,不沾烟酒,二十二年如一日地集邮。结果,这二十多年精心积攒的邮票,都用来给弟弟“建校”去了。
母亲下岗后,一直闲在家里,父亲一直安慰母亲:“别急,慢慢来,我一定想办法给你找份工作,这事难不倒我,我认识……”
一天,从来不怎么喝酒的父亲喝酒喝多了,在医院里挂了两天的点滴。回家后,就说自己与市委副书记在一起喝酒,喝高了,喝酒的原因就是给我母亲找工作。结果,市委书记很给面子,就把工作给安排好了。当时,母亲气得没理睬他,但是,没两天,母亲确实到了电信局收费大厅做收费员了,虽然是合同工,可是,总比在家里闲着要强很多。
其实,这个事情是这样的:父亲以前邮政与电信没分家时候的一个老同事,现在在电信局里做副总,在一次婚宴上,两个现今职位悬殊的曾经的同事喝着喝着就喝高了,副总还让我父亲喝,我父亲肚子里在揣摩着母亲的事情,立即说道:“如果你能给我爱人安排个事情做,这半斤酒我一口气喝完!”喝高了的副总立即答应,结果,父亲就喝进了医院。
这个副总酒醒后,得知我父亲喝酒喝进了医院,很是不好意思,于是,遵守诺言给我母亲找了份差使。其实,这也不算开后门,本来电信招聘,下岗职工就优先的。当然,如果父亲不喝那半斤酒,母亲是进不了电信局的。
去年快过年的时候,爷爷需要做胆结石手术,市医院外科主任是个女的,技术特别高明。但是,如果病人不托关系走人情,她是不会亲自主刀的。爷爷年龄大了,做手术有些危险,为了让爷爷手术安全,爸爸就决定找这个女主任给我爷爷主刀。“好歹我也在这城市混几十年了,这点小事还能难倒我?”果然,爷爷的手术是她做的,效果很好。
但是,从此父亲晚上八点钟总是出去,出去大概一个半小时。说是找老朋友下象棋了,我们全家人不信,在好奇心驱使下,有一次,我跟踪了父亲,发现父亲居然是去本市师范学院美术系的画室里接一个女孩,然后把她送到了市医院家属区。
我明白了,原来这个女主任夫妻俩都是医院里的骨干,常常加班,晚上根本没有时间接送这个上高考美术辅导班的女儿,一定是父亲主动提出了条件的,以换取女主任的亲自主刀……
我的眼泪涌了出来……
父亲是个没有任何权势的普通小人物,然而,他用全部的身心呵护着这个家、承担着沉甸甸的家庭责任。亲爱的父亲,虽然你用可笑的吹牛来维护你的自尊心!虽然你是个“大忽悠”,但是,父亲,我内心非常感激非常尊敬你……
(选自《杂文报》)
探究练习
1.整体把握。如何理解父亲是个“大忽悠”?
[解题指导]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正确理解,解答时,要结合文中叙述事情的实质来理解父亲的形象,理解故事背后真正的含义。注意父亲的性格与“忽悠”本意间的根本不同,这里突出的是父亲的爱心与亲情。
[解题误区]不能理解作者的用意,回答不完整,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准。
[参考答案]“大忽悠”,本来是个带明显贬义的称呼,在本文中指的是父亲善意的“吹牛,撒谎,骗人”,但这位父亲却是在“忽悠”中实实在在地为亲人排忧解难,为家里人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牺牲。表面虽有辛酸之意,实质是在歌颂父亲的伟大。
2.内容概括。文中叙述父亲“忽悠”“成功”了几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
[解题指导]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要认真阅读原文,把握每一件事情的最主要内容,然后以最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要有针对性。
[解题误区]找不到事情的核心内容,语言不简明,概述不全面。
[参考答案]①瞒家人卖邮票为孩子交“建校费”,②醉酒打点滴为母亲找工作,③牺牲休息时间为女主任接送孩子换得女主任为爷爷做手术。
3.词语理解。体会下面两句话中黑体词语的言外之意。
①父亲得意地一扬眉毛:“啥事我都能摆平,没有难倒我的事情。”
②爸爸就决定找这个女主任给我爷爷主刀:“好歹我也在这城市混几十年了,这点小事还能难倒我?”
[解题指导]这道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是记叙文的一个重要考点。这两处对人物的刻画是人物描写方法中的细节描写。这里是神态和语言的刻画。要结合上下文和全文主旨来理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参考答案]从神态和语言两方面刻画了父亲的形象。父亲想给家人带来安慰,带来欢乐,而把痛苦藏在心里,更突出了父亲的伟大。
[解题误区]不能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因此分析有可能不到位。
【阅读演练】
一件小事
铁凝
15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作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
自从我学会了打针,便开始期盼眼前有病人,不论是家人或外人。我备齐针具,严格按照程序一次次操作着。一天,有位邻居来找我,说她每天都要去医院注射维生素b12,我若能为她注射,便可免去她每天跑医院的麻烦。
我愉快地接受了她的请求。
这位邻居本是天津知青,因病没有下乡,大约在天津又找不到工作,才到我们的城市投奔她的姨母,并在一家小厂谋到了事做,她好像是那种心眼儿不坏,但生性高傲的姑娘,学过芭蕾,很惹男性注意。这样的邻居求我,弄得我心花怒放。
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在我家像迎接公主一样迎接我的病人。一连数日,事情进行得都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地娴熟起来。熟能生巧,巧也能使人忘乎所以乃至贻误眼前的事业。这天我的病人又来了,我开始做着注射前的准备:把针管、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一个小饭盒),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煮着针,我就和病人聊起天来,聊着小城的新闻,聊着学生的前途。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
有句很诙谐的俗语形容人在受了惊吓时的状态,叫做“吓出了一脑袋头发”,这形容正好用于我当时的状态。我已意识到我受了很大的惊吓,那针无疑是大大超过了要煮的时间。我飞奔到灶前关掉煤气,打开针锅观看,见里面的水已烧干,裹着针管的纱布已微煳,幸亏针管、针头还算完好。
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我被吓出的“一脑袋头发”和这煮干了的针锅,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和酒精为病人的皮肤消过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我一次次往下扎,针头一次次变作弯钩。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我心跳着弄不清眼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注射的失败是注定的了。这实在是一个大祸临头的时刻,唯有向病人公开宣布我的失败,我才能尽快从失败里得以解脱。我宣布了我的失败,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眼泪已噼里啪啦地掉下来。
我的邻居显然已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事,穿好衣服站在我面前说:“这不是技术问题,是针头退了火,隔一天吧,这药隔一天没关系。”
邻居走了,我哭得更加凶猛,耳边只剩下“隔一天吧,隔一天吧……”难道真的只隔一天吗?我断定今生今世她是再也不会来打针了。
但是第二天下午,她却准时来到我家,手里还举着两支崭新的针头,她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微笑着对我说:“你看看这种号对不对?六号半。”
这次我当然成功了。一个新的六号半,这才是我成功的真正基础。
许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因为一件小事的成功而飘飘然时,每当我面对旁人无意中闯下的“小祸”而忿忿然时,眼前总是闪现出那位邻居的微笑和她手里举着的两支六号半针头。
许多年过去了,我深信她从未向旁人宣布和张扬过我那次的过失。一定是因了她的不张扬,才使我真正学会了注射术,和认真去做一切事。
(选自《铁凝散文精品赏析》)
探究练习
1.请用一句话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根据文章内容来填写文中“我”在“一件小事”发生前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愉快 心花怒放 _______ 惊吓 解脱 _______
3.结合语境理解下面黑体词语。
但是第二天下午,她却准时来到我家,手里还举着两支崭新的针头,她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微笑着对我说:“你看看这种号对不对?六号半。”
4.结尾一段话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参考答案
1.“我”因粗心给邻居造成了肉体上的伤害,但邻居却宽容了我。
2.忘乎所以成功
3.“准时”说明邻居尽管“生性高傲”,但却很守信,为人真诚。“微笑”表现出邻居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原谅了对方因粗心而造成的过失。邻居的行为和语言上的宽容让“我”得到了极大的鼓励,直至人生的“成功”。
4.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既帮助了他人,也充盈了自己的胸怀,丰富了自己的人生。(大意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教案   语文   初中语文   九年级语文   记叙文   人称   针头   方略   文中   年中   病人   爷爷   邻居   父亲   事情   母亲   作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