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教案与反思

《画风》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4组入选的一篇课文,学习本组教材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篇课文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讲了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课文题目“画风”一开始就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三个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鼓励。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这样的课文,二年级学生还是第一次遇到,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因此,笔者认为: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三个小朋友开动脑筋画风的过程及方法。
 [片断一]
一、课文导入
课件出示谜语:花儿见它点头,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
师: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风
(师板书“风”字)
师:谁能用古诗吟一吟风?用歌曲来唱一唱风?
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风吹草低现牛羊。
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师:同学,我们能歌唱、吟诵风,能不能画风呢
(板书课题画风)
二、初读课文,教授生字(略)
三、讲读课文
(课件展示主题图)
师:请你默读2-8自然段, 你喜欢谁画的风?
(学生默读2-8自然段)
师:你最喜欢谁画的风?为什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个别汇报)
生:我喜欢赵小艺。因为她画了两种方法。
生: 我也喜欢赵小艺,因为她爱动脑筋。
生:我也喜欢赵小艺,因为她是第一个想出办法画风的。
生:我喜欢陈丹。
师:说说看,为什么最喜欢陈丹呢?
生:他开始不会画,但是,别人画出来后,他也动脑筋想了,也会画了风。
生:我喜欢宋涛,因为他爱提问题,而且他也画出风。
生:不对,宋涛他早就知道怎么画的,他是故意来考考大家的。
师:你喜欢的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
(生自由读课文,边找边画,小组交流)
生:我喜欢赵小艺,因为她画出了飘动的旗子和转动的风车。
生:我喜欢宋涛,因为斜斜的雨丝,有小风吹来。
……
教师相机板书:                     
(课件展示,我会说)
师: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生: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
生: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
师:不看黑板还能怎么说?
生:风来了,风把头发吹乱了,风藏在头发里。
生:风来了,风把帽子吹跑了,风藏在帽子里。
……
师:课文中的小朋友都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他们的话用横线划出来。
(师课件出示对话)
谁能画风?
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我能!
我也会画风了。
我还能。
师(手指课件):谁能来读?
生:我能!
指名生读
师:说一说读的怎么样?
生:第一句是问句没读出问的口气。
生:我觉得他第二句读的很自信,声音特别洪亮
师:还有谁会读。
生:我也会读。
指名生读
师:读得不错,如果声音再洪亮一点,会更好。你还能来读吗?
生:我还能。(生声音洪亮的读文)
师: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分角色在下面读一读。
(生分小组练读,小组竞赛)
……
三、课后拓展
师:你们还能想出什么方法来画风?请你们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用五彩画笔描绘出来。
(生画风)

[反思]
一、创设情境,诱发体验
    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的阶段,思维活动主要是运用表象来进行的,以后才逐渐向抽象的逻辑阶段过渡、发展。创设情境,能让学生从感受、体验形象开始,而学生在感受、体验的同时,语言及思维也必然随之发展。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于学生的情感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容易受事物的支配,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有关的课文情境,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入境始与亲”,读书之前,教师就要综合运用语言、挂图、实物、音像等多种手段,创设一个恰当的阅读情境,去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去撞击他们的心灵,从而给他们铺垫一个情感基调,让他们由衷地关注、全身心地投入。
1、 激活积累,诱发体验
    积累是体验的先决条件。小语课文,大多是对生活情境的描述,语言生动形象,惟妙惟肖,教师可唤起学生回忆,以学生已有过的生活情境、事理感受、阅读积累诱发学生真切的体验。笔者开课时,请孩子们猜一猜风谜语,用古诗吟一吟风,用歌曲来唱一唱风。学生小手直举,发言积极。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诱发了他们的原有体验。
2、 激发兴趣,诱发体验
    就情感态度而言,首先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重要。学生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也不尽。在本课中笔者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找到你喜欢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他们说了些什么?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找出他们的话用横线划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让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内容重点精读,只有学生能自由地把学习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时间充裕,挖掘也就比较深入,再通过小组交流,对文章的理解相应就更到位。
二、进入情境,引导体验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的体验会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可见,儿童的学习动机更多地被感情驱使,他们需要通过对教学情境充分、自主地体验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由此,通过引入情境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动机与情境之间良性的互动,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体验。
1、借助问题,引导体验
    在学生自由读文后教师创设情境“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给小组的同学说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感受各种各样的体会,从而使学生走进了文本,超越了文本,张扬了个性,形成了富有创意的独到的见解。达到了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让孩子在阅读中自主感悟。我们喜欢宋滔,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我们也喜欢陈丹,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我们也喜欢赵小艺,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有阅读中,去体会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别的、更多的画风的办法。
2、借助语言,引导体验
    语言能创设情境,激起共鸣,使学生入情地参与到体验之中。在分析课文中三个孩子的对话时,为了有利于学生理解、朗读。在学生读文环节中,课件出示三个孩子的对话,教师借机用“谁能来读?”“还有谁会读?”“你还能来读得更好吗?”让学通过回答,体会文中的“能……也能……还能……”这一递进句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教案   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二年级语文   板书   课文   情境   课件   小朋友   小组   教师   情感   喜欢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