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恨辞》《马嵬》阅读答案

  读长恨辞

  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一: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的的感慨,《长恨歌》是何人的作品?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4分)

  (2)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是否一致,请作简要分析。(4分)

  阅读答案:

  (1)白居易(1分),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1分)。

  李诗 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1分);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看到百姓流泪失所的悲剧。(1分)

  (2)两诗的表现手法一致,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1分)

  二: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的感慨,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5分)

  2.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感慨的对象和内容不一致。(1分)李诗感慨的对象是唐玄宗。唐玄宗在夜雨中只思念杨贵妃以致泪水打湿衣襟,却对军中因战而死的士兵无动于衷,批判了君王沉溺个人情感置国家于不顾的偏狭胸襟。(2分)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有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2分)

  2.采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1分)一代君王唐玄宗对于浴血奋战的军中将士之死并不动心,而对于宠妃杨玉环之死却哀恸万分,(2分)两相对比,增加了对唐玄宗批评、谴责的分量。(2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教案   语文   阅读答案   长恨歌   君王   将士   军中   简要   表现手法   悲剧   感慨   批评   对象   答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