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词语 修、尺、服、窥、美、私、闻、莫、地方、左右、市朝等。

  ②、归纳多义词义项 朝、孰、旦、诚、闻。

  ③、句式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情感目标 ①、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②、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3、技能目标 ①、背诵全文 ②、学会讽喻的方法

  4、学习重点 ①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②探究人物不同身份、心理及语气

  【方法指津】

  学习方法 :

  1、诵读法。(生通过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练习法。(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和作业题,让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词句知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资料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西周一、东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相关注

  二、解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研习课文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自行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①、至少诵读两遍。 ②、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下列自测题。

  A、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形貌昳丽( ) b、时时而间进( ) c、朝服衣冠( )

  d、期年之后( ) e皆朝于齐( )

  B、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朝服衣冠,窥镜。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今齐地方千里。

  e、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f、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翻译下列句子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忌不自信。

  d、彼不我恩。 e、莫我肯顾

  3、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含义:( ) (是什么)

  原因:( ) (为什么)

  讽

  方式:( ) (怎么办)

  效果:( ) (怎么样)

  4、探究人物不同身份、心理及语气

  要求:

  ①、毛遂自荐扮演角色。

  ②、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如妻溢于言表的 之情,妾 的回答,客 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

  5、尝试背诵课文

  邹忌三问 妻、妾、客三答 邹忌三思:私、畏、求

  齐王之蔽甚矣:私、畏、求 齐王三赏 齐国三变

  时间:“朝” “旦日” “明日”

  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 “熟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

  四、课外作业

  1、背诵全文。

  2、查工具书,理解归纳课后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 采用填空的形式检查背诵。

  2、订正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略)

  二、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的什么精神?

  6、“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

  是一位 、 、 的谋士。

  齐威王:

  是一位 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三、揭示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此题容易,学生不难回答。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学生只要答对基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过严要求。

  2、学了此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

  小组讨论,发表意见,集思广益:

  四、围绕话题,即兴表演

  话题: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话题可根据实际,同学们也可以自行设计。)

  五、布置作业

  1、 继续背诵课文,要求准确、精熟。

  2、 了解下列名句: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3、 拓展阅读材料二则,请完成后面练习:

  A、《受谏与谏人》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选自《贞观政要》)

  B、《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于彘。 (选自《国语》)

  ①、解释加点字

  ②、翻译划线句子

  ③、联系这二则材料及《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你以“纳谏与止谤”为话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教案   贞观   从谏如流   多义词   义项   战国策   作业   衣冠   课文   思想   优秀   人物   教案设计   范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