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案例及反思

  课改为学生打开了情感的大门,考试则浇灭了学生的激情。

  自从实行课改以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了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情感体验解读文本,但这些不涉及是非的个性情感随着课文变为考场阅读文,一切都只有标准答案而已。于是学生拿着试卷质问;我的为什么不对?有时我被问得哑口无言,这样的事屡见不鲜,集中最令我难忘的是那一次:我上《风筝》一课及评讲《风筝》阅读文时的情景,相同的问题却出现不同的'课堂效果。

  上课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怎样理解弟弟忘却精神虐杀这件事?

  学生1:弟弟在说谎,他不想让哥哥再为那件事而难过自责。

  学生2:弟弟受封建礼教摧残过深,感情麻木,所以什么都忘了。

  学生3:我觉得他并没有忘却,只是他很爱他的哥哥,所以不怀恨在心了。

  学生4:我觉得“全然忘却”是善意的谎言,他是故意让哥哥觉得他一千的做法并没有给自己留下心灵的伤痕,目的是怕哥哥伤心自责。

  学生5:真的忘了,因为当年事后他马上理解了哥哥的行为,知道哥哥见他他好,为自己有出息,所以没放在心上。

  这就是这堂课中最精彩的片段,教室中飞溅着激情的火花,别说学生就连我都沉醉其间。

  一个月后的小考,刚好考到了这道题,班里有不少学生被扣了1分。那天我拿着试卷去评讲,学生一扫以前上课时的激情,都有些委屈情绪,当我评讲到这道题时,班里的学习委员第一个举了手,我本以为她要答题,不想她却问:

  “老师,我这样答:‘他在说谎,他知道哥哥是为了自己着想,所以不怀恨在心,但为了不让哥哥自责,是他爱哥哥的表现。’觉得上课时你还说我说得很好,现在为什么扣掉了2分?”她说着眼睛里转动着委屈的泪水。我一听一时不懂得如何回答,只好说:因为你的答案不够全面,很抱歉老师上课的时候没说清楚。听我这么说她默默的坐了下来,而说完这话的我多少都觉得心虚。接下来的评讲课沉闷、乏味,学生们很少出声,整个教室成了我一个人的舞台。这件事对我们班学生的打击很大,在后阶段的教学里经过多次调整课堂气氛才重换生机,但学生发言总是小心翼翼的,而每次讨论过后总免不了来一次总结。这令我感慨颇多,也很期盼考试的答案标准是:言之有理即可。不过目前在中国样的教育制度真正要实现也许还得等很久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教案   语文   教学反思   风筝   怀恨在心   课时   班里   自责   弟弟   哥哥   激情   情感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