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六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凤等12个生字,会写龙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写字。

  2、感受傣族人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设计思路

  自主识字,在朗读课文,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认识到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

  读前要求:

  ⑴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⑵ 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字音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⑴ 出示加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读得好听。

  ⑵ 去拼音读生字词,开火车读。

  ⑶ 全班齐读。

  ⑷ 学生分段抽读,互相评议。

  三、再读,学习新知

  1、再次自读课文并想:

  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一次难忘的泼水节?

  2、学生讨论交流。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带着问题(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读第三自然段。

  4、看图理解第四自然段:

  ⑴ 画出描写总理衣着和表情的词句。

  ⑵ 看图上除了周总理,还有谁也是笑容满面?

  5、体会第五自然段:

  ⑴ 老师做动作扮演总理。

  ⑵ 启发想象进行说话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

  二、读中感悟

  1、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2、读一读,再口头填空:

  鲜红的( ) 敬爱的( ) 难忘的( )

  一条条( ) 一串串( ) 一座的( )

  3、词语积累:

  敬爱 鲜红 大红 欢乐 欢呼 开心

  幸福 难忘 水红色 咖啡色 四面八方

  4、照样子写句子:

  ⑴ 周总理一手盛满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民泼洒,为人民祝福。

  一手一手

  ⑵ 傣族人民一边呼唤,一边向周总理泼水。

  一边一边

  三、写字指导

  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用重点指导:

  1、都是半包围结构。

  2、第一笔是竖撇,第二笔是横折弯构。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学习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独立读懂课文第二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来写具体的。

  3、在同学互相学习,质疑、解疑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自选商场的特点。

  一、引入

  你去国自选商场吗?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漫谈。

  二、学习课文

  1、出示课题

  2、自由朗读:

  (1)读准带拼音的字,读通句子

  (2)想想自己读懂什么?怎样把自己读懂的说给同学听?

  3、学生自学

  4、小组交流

  5、集体交流:把自己读懂的用一、两句话说给同学听,再要求老师把最重要的词板书下来。

  自选商场和别的商店有什么不同?

  第二、三段怎样围绕总起句写具体?

  6、第二段

  (1)货柜敞开,自由挑选

  提供塑料框盛放物品

  只见顾客不见售货员

  自己看说明,了解商品

  ……

  7、在阅读的同时,肯定会产生一些需要老师同学帮助的地方

  再读课文,边读边做上记号

  提出问题,集体交流、帮忙。(向好伙伴、老师请教)

  三、指导造句

  1、………又……(两件事一般是接着发生)

  2、假如------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理念: 抓住小学生语感形成的心理机智和规律,以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文为基础,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品词、品句,进行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写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地书写10 个生字,并能试着欣赏自己书写的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中央电视塔的外型特征及作用,感受它的神奇之处。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中央电视塔的外型特征及作用,感受它的神奇之处。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认识塔

  1、教师板书: 塔 请同学读一读这个字。

  2、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塔?说说它的样子。

  3、你们知道我国有几个著名的电视塔吗?老师告诉你们,我国有 3 个著名的电视塔:第一个是上海电视塔,叫东方明珠;第二个是天津电视塔,简称天塔;第三个是北京的中央广播电视塔。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 神奇的塔” 。教师接着板书:神奇的。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这个神奇的塔是什么塔?为什么说它是神奇的塔?)咱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感知——了解塔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轻声试读课文,读准字音。找一找,这座神奇的塔叫什么名字?

  2、再读课文,把读不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读后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把课文读流利。

  5、指名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考:都是谁发现了中央电视塔的神奇之处?

  三、研读品味——熟悉塔

  (一)整体感知塔

  1、明确中央电视塔的位置。

  2、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

  3、图文对照理解“耸立”一词。这塔很高很高,你们能把它读出来吗?自己试试。

  4、指名读。

  5、教师也想读读行吗?教师范读。你们听出什么了?(听出这座塔特别高)

  6、学生模仿读。

  (二)蓝天眼中的塔

  1、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引导学生在图上画不同的东西:画太阳,画白云,画小鸟,还可以画小树、房子等。画在哪儿,是关键,由此帮助学生体会塔高耸入云,站在塔上看,房子、小树就像积木块。

  3、多种形式练读,体会塔的高。

  (三)太阳眼中的塔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夜晚时的塔?(多媒体出示夜晚时明亮的电视塔)。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谈感受,

  3、你们见过宫灯吗?(多媒体出示宫灯)请同学说说宫灯是什么样子的。

  4、为什么要说这圆圆的塔楼像宫灯呢?(塔楼与宫灯有相似之处)

  5、教师小结:当两种事物间有相似之处,就可以用比喻的手法,把一种事物比喻成另一种事物。

  6、请同学们用“…… 像…… ”说话,体会塔的美。

  7、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体会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8、同桌读,指名读。

  (四)孩子眼中的塔

  1、自由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我眼中的塔是什么样的塔?

  2、仿照“中央电视塔上有…… 还有…… ”说话。

  3、(课件出示旋转餐厅、了望塔),请同学说说旋转餐厅和了望塔是什么样子的。

  4、教师结合图介绍中央电视塔的结构。

  5、小组比赛读这一段,体会塔带给孩子们的快乐。

  (五)大人眼中的塔

  1、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妈妈说了些什么呢?

  2、妈妈说这塔很神奇,为什么这么说?(生:这个塔能让我们看到多彩的世界。)

  3、“ 能让我们看到多彩的世界” 是什么意思?你能结合平时的生活说一说吗?

  4、教师简介中央电视塔的功能。

  5、同桌比赛练习读这一段,体会中央电视塔的神奇作用。

  6、展示读,学生评价。

  四、美读欣赏——赞美塔

  1、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美。

  2、欣赏中央电视塔的图片,感受塔的外在美。

  五、诵读积累——留住塔

  1、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按课文内容填空,为积累语言服务。

  3、背诵课文。

  六、拓展延伸——丰富塔

  1、引导探究性学习。

  2、指导课外阅读。

  七、总结:谈谈学习课文后,你有了哪些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

  高大

  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

  假想来历

  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学后讨论:有什么样特点?(骨架很高大)从哪里看出它高大?(从它的高度、长度;从人站在骨架前的感觉。)还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化石

  高大完整无缺

  疲劳干渴

  发现

  斜插的姿势

  假想失足落水

  发掘

  上级指挥员

  泥沙掩埋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逐层学习。

  第一层(第2自然段)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第二层(2至6自然段)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要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结果失足而落水,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教学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

  (3)第三层(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总结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

  2、重点学习第1 3自然段。理解这部分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语感,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3、充分利用教材,拓展教材的内涵。有机地结合练习说话,积累“圆圆的”这类结构的词,想象角色间的对话,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学习第一段

  1、课件出示:

  荷叶圆圆

  学习“荷”字,学生说说认字方法。

  组词:荷花。

  2、课件出示:

  荷叶

  荷叶除了圆圆的,还是怎么样的?

  3、课件出示: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指名学生朗读这句话。

  齐读。

  4、拓展练习: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的, 的。

  (大大的、美美的、青青的、凉凉的、鲜鲜的、嫩嫩的)

  5、荷叶美吗?还有什么也美?

  (荷花)

  出示荷花图。

  引:荷叶美,荷花也美,写荷叶的课文更美,想读课文吗?

  二、初读全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习生字。

  2、生字检查与巩固:

  课件出示。

  学生自由读。

  指导读:

  开火车(有拼音时一半,去掉拼音另一半同学)。

  你读这些生字时,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分析字:

  哪些字难读、难写、难记。

  要点:

  珠 组词:

  珠子、珍珠、弹珠、眼珠。

  摇 做动作:

  摇手、头、身。

  晶 星星、亮晶晶,月亮亮晶晶,玻璃亮晶晶。

  透明 课件出示透明的翅膀。还有玻璃、水是透明的。

  3、小朋友,你们刚才读课文时遇到荷叶的哪些朋友?

  课件2出示:

  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他们都是荷叶的小朋友。

  请学生跟这些朋友打招呼。用不同的语句。

  一齐逐个向动物打招呼,同时点击动物。动画演示。

  4、选读课文:

  这些新朋友,你们喜欢哪个?就选择哪一段话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朗读课文。

  指名选一段喜欢朗读展示。

  按课文顺序,选择同一角色的起立齐读。

  三、学习第二段

  荷叶太美了,所以小伙伴们纷纷跑来,最先跑来的是谁呀?

  1、课件出示:

  小水珠与荷叶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

  问:摇篮是什么?躺在摇篮里是什么感觉?

  指导朗读。

  动作表演。

  2、你们想一想:

  水珠在荷叶这个摇篮上可以做什么?

  出示:

  小水珠说:“我可以在荷叶上 。”

  (睡觉、唱歌、听青蛙唱歌、看星星、看月亮、休息、跳舞、打滚)

  3、荷叶会对小水珠怎样说?

  荷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角色对话,随机动作表演。

  四、学习第三段

  1、学生读课文,问:

  有什么问题吗?

  理解“停机坪”。

  2、朗读练习:

  “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3、拓展:

  这句话好像少了一句,谁知道?

  导:如果小蜻蜓是一条小船,那么停机坪对它有作用吗?

  出示:

  小蜻蜓说:“我是 ,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怎样的飞机?你们说小蜻蜓像飞机吗?

  看课件演示。

  荷叶是小蜻蜓怎样的停机坪?

  出示:小蜻蜓说:“荷叶是我 的停机坪。”

  (安全、美丽、漂亮、好看、温暖、绿色)

  4、连起来齐读1 3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

  延引:

  荷叶给了小水珠和小蜻蜓无比的快乐。还有小青蛙和小鱼儿也在荷叶这里过着快乐的日子。这些我们就下节课学习。

  五、抄写生字

  1、指名学生说说这几个字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练习抄写生字:

  写在书上。

  挑三个写。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及重点]

  1、训练学生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和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2、领会安妮·莎利文对学生的深沉的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自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自读课文一质疑一讨论问题一释疑。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句子上的,或是关于安塞腰鼓背景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意的卡片各1张,共五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海伦·凯勒,这是世界各国,特别是有志青年人众所周知的名字。她是一个美国人,她出生才19个月,就失去了视力听力,不久又变哑,生命的开端就是多灾多难的。但幸运的是这个病弱的生命受到一位优秀老师莎利文小姐的关爱和栽培,使她顽强地成长起来,使她生命之火燃烧并焕发出无比的光芒,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这个残疾儿童最后成长为一名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故事在诸多方面都给我们以启示,但最重要的启示应该是爱,爱生命、爱人、爱学习、爱思考。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海伦·凯勒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位杰出的学生的老师莎利文小姐。(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解题

  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演讲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出生后19个月,就丧失了视力和听力,而且变成哑巴。后来,她的父母亲要求当地的盲人学校给予帮助,该校派莎利文老师到她家里协助,海伦借触摸的方法学会了聋哑语言,她利用点字系统学会了阅读,又用一种特殊的打字机书写。十岁时,学会了说话,后来在剑桥女校求学,1900年读大学,1904年她大学毕业,并和莎利文老师合作她的自传《我的一生》,此书一出,引起了文坛的轰动,她的故事不但感动和激励着千百万的残疾人,也使无数的正常人为之震憾,使他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此后,她又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她经常来回演讲,写了数本书,1927年她开始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募捐,致力于盲人事业。出版了《我的宗教》一书,1930年出版第二本自传《中流》。她被人们称为美国女英雄。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在认识莎利文老师前,海伦·凯勒是凭什么去接触世界的?海伦在学习方面有哪些不利因素?请对比自己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身有残疾,又聋又哑又盲。

  2.在海伦·凯勒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谁为她铺平了一条道路?

  明确:莎利文老师。

  3.莎利文老师是教了海伦什么,是怎么教的?她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优异之处?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并归纳)莎利文老师是利用实物来教导我认识具体事物,认识自然界。例如:她给我一个洋娃娃。我玩了一会儿以后,她慢慢地在我手上拼了四个字母d一o一l-l(洋娃娃)。这种用手指拼字的方式使我很感兴趣。我不断模仿老师的做法,后来我也学会了拼字··、再如我们走到井边,有人在吊水,我的老师把我的手放到水里。清凉的水涌到我的手上时,老师在我的手心中拼了wat-er(水)这个字,开始她拼得慢,后来越拼越快,我的注意为全凝聚在她的手指上。突然,我似乎重新记忆起了被遗忘的往事而引起欢乐的激情。语言的奥秘打开了我的心扉,我懂得了水是清凉的这个字是活生生的。

  (莎利文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并归纳)通过理解教法,教会海伦认识爱的莎利文老师是从生活中和比喻的方式中教导致认识爱的。莎利文小姐把她的手臂温存地围着我的脖子,在我手上拼写了我爱海伦她把我拉得更近,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就在这里。老师回答说,爱就像云一样。你不能摸到云,但你会感觉到雨。同样,你不能摸到爱,但是你知道人的温情可以灌注到每一样东西中去。没有爱你就没有欢乐,你就不愿游玩。

  4.在和莎利文老师相处的日子里,世界在海伦·凯勒的心目中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

  5.你觉得莎利文老师是怎样一位老师,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

  明确:莎利文老师是一个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有良好的教学方法的好老师。(从这些问题入手,我们很快会发现,莎利文老师确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师。作者是一个盲人,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前,她对世界的感受是不全面的,她的一切都只能靠有限的触摸来完成。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后,她认识世界的范围扩大了,而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个过程对常人来讲并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个盲人,聋哑人来说就显得不可思议了。无论从观察世界还是从认识世界的角度上讲,还是从莎利文老师教学的角度讲都是一曲感人的颂歌。)

  6.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品味作者的师生真情。由于海伦年幼,又生残疾,因此失去了很多认识世界的机会。正是莎利文小姐,以一个教师的角色,使海伦完成了从一个残疾人到常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经历了十数年的时间,日久生情,那种特殊的师生情谊恐怕是其他任何东西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在阅读时体会起来也才十分不易。而这一点,正是文章的的真情和价值所在。)

  7.最后,我们以全班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师生齐读

  8.结束语

  师生情,是人间最为美好的情感之一;尊师爱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老师,我从这篇课文中领悟到怎样做个好老师;作为学生,我们大家也应该从海伦·凯勒的热爱学习中感悟到怎样做才算是一名好学生。让我们各自都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获得心灵的熏陶吧。

  [作业]

  同学们课下继续思考海伦能够取得成功的奥秘,并把你思考的结果写成一篇短文,字数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我的老师

  科学的教学方法

  深沉的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教案   语文   教学设计   海伦   黄河   生字   电视塔   假想   荷叶   课文   化石   设计方案   科学家   模板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