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丁儿》的优秀读后感

  篇一:盐丁儿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盐丁儿》,主人公虽然出生在有钱人家,但由于当时重男轻女,她妈妈死得早,他爸爸娶的后妈对她不好,所以她上学都很不容易。先是她奶奶不让她学数学和英语,她就是趴在窗外偷学。夏秋还好,冬春就惨了,经常挨冷受冻。但她还是天天去,因为她渴望学习。

  后来她去上中学,没有钱坐公共汽车,又没人送,硬是每天走十几里路,天不亮就起床,天黑了才到家,家里人早已吃过晚饭。早上只吃点冷馒头。晚上有时只能吃点下人帮忙留下的猫食,虽然又累又饿,但她都坚持下来了。因为她珍惜学习的机会。

  再后来她读大学也吃了很多苦。她认真学了的学科成绩都很好,因为她喜欢学习。

  我们现在的环境多好啊,又有很好的老师,我要向她学习。

  篇二:盐丁儿读后感

  在《盐丁儿》一书中,我了解到了以前的社会。作者颜一烟是生长在一个满足的贵族家庭中。她自小受人欺侮,因为以前的人都重男轻女,她想做一个男孩,不明白为什么女的就活得不像个人。从小,可怜的小女孩和母亲都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下,而麟哥同是一个母亲生,却被宠着,祖母对他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怕化了”。

  故事中祖母那句话永远烙在了我心中,同时也在颜一烟的心灵上割了一刀。“你这个盐丁儿我咸(嫌)透了!”不用说,这话出自祖母之口。

  作者本该是个千金小姐,却在封建管制下,受尽了苦难。在经历无数挫折之后,颜一烟成为了革命先锋战士。

  成长中,她受石老师、卢老师等人指导,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并懂了很多。

  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像作者这样的人无数。这本书反映了当时人们受压制,不民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暗地里举起了义旗,求解放,民主,不受日本等国家得侵略。

  虽然作者自小被人看作“扫把星”,“盐丁儿”。但是人是不能缺少盐的,作者就像调味的盐,调出人生滋味!

  篇三:盐丁儿读后感

  上个星期天,我和妈妈得到图书馆去看书。

  我读了《盐丁儿》这一本书。它写出了一个格格的故事。那个格格很可怜,虽然她是格格,可她的地位比女佣高不了多少。那时还是旧社会,是一个重男轻女的时代。

  “盐丁儿”刚出生的时候就被称为“扫把星”。她经常遭到得她的太太的打骂,被她的哥哥鳞哥儿欺负。但“盐丁儿”缺很坚强。她的奶奶和妈妈都很疼她,可是,好事总是过不了多久就会失去的。

  “盐丁儿”十岁时,她的妈妈死了。过了一年,她的保姆有被赶走了,她还有了一个恶毒有残忍的继母。但是,“盐丁儿”一直很顽强,到最后,她终于过上了好日子,我真为她而感到高兴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旧社会的不良倾向已经消失了,生活在旧社会的人一定要顽强才能有出息。“盐丁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盐丁儿”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格格,在虐待下能够成才,是我们学校的好榜样。我们生在新世纪,更要好好学习,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微薄的一份力呦!

  篇四:盐丁儿读后感

  大作《盐丁儿》拜读后,我感慨颇深。这本书主要写一个贵族封建家族出身的姑娘,毅然走在革命的最前列,这一点让我感动。

  北京话记:“有一丁点儿盐星儿,就咸得不得了。”咸,谐音嫌。顔一烟女士的祖母,就在这颗娇嫩的幼苗身上,颁赐了这个“嫌”的封号。她在这个古老的家庭里,受尽了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但是,乌云的后面就是太阳。

  幼小的颜一烟闯出了这个封建古屋大宅门,接触到了阳光,她的生命开始发出星星火花,被人的海洋冲击着。颜一烟用质朴的笔墨抒写出来,不加雕饰,不加油吃醋。她不追求惊人的情节,她对贵族生活没有采取足够的口诛笔伐。但使人看后,头上不但冒冷汗,心里也要为之颤抖呢。

  读了《盐丁儿》,作家确实写出了活生生的儿童形象……她准确的表现了他们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不把他们成人化,这才是真正的儿童,让我读了倍感亲切、自然。我们需要了解老一辈为追求真理所走过的曲折的道路。他们的奋斗、追求,他们对于人生、社会的看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生无疑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而悟出我们的路……

  篇五:盐丁儿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不少好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深受感动的是《盐丁儿》。

  “盐丁儿”出生在一个满族封建官僚家庭,虽为小姐,却因为是女孩子而饱受歧视,被祖母称为“盐丁儿”,意为“咸(嫌)透了”。生母去世后,她更是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她却如饥似渴地学习,每天起早贪黑走十几里路去上学,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靠着好心的用人每天偷偷藏起来的猫食,她勉强读完了小学。家境潦倒后,父亲带着继母以及继母所生的儿子走了,扔下了孤苦伶仃的她。

  在举目无亲、饥寒交迫的境况下,“盐丁儿”仍然没有放弃求学。她背着行李——一条又脏又破的棉絮,徒步百余里路求学,还曾经让人误以为是乞丐!靠着自己微薄的稿费和老师、朋友们的资助,她考上了日本的早稻田大学。留学期间,她积极投身革命,不断进取,后来成了著名的电影艺术家,中国作协、影协、剧协会员,并写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戏剧及电影剧本。这就是著名作家颜一烟的人生经历。

  读了这本书,我对颜一烟奶奶油然而生敬意。想想自己,我们是21世纪的小学生,不愁吃,不愁穿,父母对我们百依百顺。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热了,头顶上有电风扇;渴了,有饮料;上放学有汽车、摩托车接送。有的同学住宿,一个星期零花钱就有十几块。可我们有的同学还经常不做作业,懒惰,撒谎,沉迷于网络游戏、电视。有的同学却是在家长的一再督促下,由家长陪着,马马虎虎地做完作业,就好像是为家长而学的。这些同学,你们可知“盐丁儿”为了学习,多少次在教室门外当过偷听生啊!你们难道不脸红吗?不感到惭愧吗?

  在我们农村,多少同学的父母背井离乡,就是为了多赚点钱把子女培养成才,受到更好的教育;又有多少同学的父母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侠背,省吃俭用攒钱就是为了子女有一天能跳出“农门”,就像“盐丁儿”的母亲盼着她有朝一日“鲤鱼跳龙门”一样。可我们有的同学在干什么?比吃,比穿,比玩!每天混混沌沌地混日子!

  看看自己,想想“盐丁儿”,我们应该清醒了,我们需要了解老一辈为追求真理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我们需要学习“盐丁儿”的求学精神,学习她“小鲤鱼跳龙门”的毅力。

  篇六:盐丁儿读后感

  人的血是咸的,人的泪也是咸的,因为它们都包含着盐丁儿。盐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种味道,人没了盐不能生活。有一本书的名字叫《盐丁儿》。书中的主人公叫鄢丁,满族人,出生在清朝末期。因为是女孩,重男轻女的奶奶叫她“扫帚星”,还赐封“盐丁儿”,意思是咸,谐音“嫌”,她说自己“嫌透了她”。因此,鄢丁有了“盐丁儿”的名字,也因此有了不公平的待遇。书中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犹深:

  有一次,奶奶和“我”的三个兄弟们在吃蟹肉。哥哥仗着奶奶的宠爱,随手把自己不想吃的几碟子蟹肉、蟹黄给打翻了。“我”在旁边馋得直流口水,连忙过去捡起地上的蟹肉,奶奶却唤来自己心爱的哈巴狗“顶儿”,她宁可给狗吃,也不肯给“我”吃。看到这里,我简直气炸了!天底下哪有这么不近人情的奶奶!

  在“盐丁儿”过完九岁生日没多少日子,唯一疼她的妈妈去世了!两年后奶奶也相继去世,而“我”的日子不但没有好转,却跌入了更加暗无天日的深渊。因为爸爸又娶了一位“新派儿”后妈--她是溥仪小皇上的堂姐。她爸对那“豆腐嘴刀子心”的大皇姐唯命是从,“盐丁儿”自然吃了不少苦--每天上学来回要走二十多里路,早上天不亮就出发,空着肚子,中午吃一个干巴巴的馒头就着开水。晚上回到家天色已黑,狠心的后妈又不给她留饭,只有好心的看门福大爷从自己的嘴里省下一口饭和“半碗猫饭”!

  更悲惨的是后来爸爸跟着段祺瑞逃亡东北三省,卖命于伪满洲政府时,却抛弃了她!从此,她过上了无家可归的流浪生活。晚上睡街头,一天只喝一杯一分钱的豆汁。北京的冬天多冷啊!她差点被冻死、也差点被饿死……

  读着这本书,我流下了一次又一次感动的泪水。“盐丁儿”小时候那么苦,可她熬过来了!她挺过来了!我钦佩她!我喜欢她!她有着一颗好学的心、上进的心。后来她凭着自己的`努力,写文章,赚稿费,留学日本,考取日本名校“早稻田大学”,并且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她的爸爸和哥哥想用“官费留学生”的好处来收买她加入伪满洲国籍,被她断然拒绝了!多么令人佩服的爱国精神啊!

  和“盐丁儿”比,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你看,每天衣食无忧,而且大人对我们是“有求必应”。从小父母就送我们学这学那,有的同学还不愿意学呢!而“盐丁儿”小时候,她想读书都不行,真是天壤之别!所以,我要向“盐丁儿”学习,从小做事不怕困难,坚持到底;长大以后做事要为别人着想,而不能像她爸爸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了祖国,丢掉了良心,抛弃了自己的亲生女儿!

  之后,我也曾感叹:“如果盐丁儿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她那么上进,长大以后肯定有一番作为。”而老妈却说:“那也不一定,环境造就人,盐丁儿苦难的童年磨砺了她的意志。”她接着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只青蛙放进一口煮沸水的锅里,这只青蛙拼尽所有力气,用力一蹬,跳出锅外,获生了!而他把另一只青蛙放进一只慢慢加热的温水锅里,这只青蛙却被活活煮死了!因为它在舒适的环境里失去了斗志。

  现在,我明白了:如今的我们是不是太幸福了?也许只有经历苦难才能懂得生活的艰辛,才能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但愿我们不要做温水中丧失斗志的青蛙!

  盐丁儿,感谢你!感谢你在人类生活的海洋里,加添了滋味儿!

  盐丁儿,喜欢你!喜欢你那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性格!你是我们新一代少年儿童学习的榜样!

  篇七:盐丁儿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就是一种享受。暑假里,一本自传体长篇小说《盐丁儿》深深地把我感动。

  《盐丁儿》是颜一烟(1912—1997),女,满族,电影艺术家,中国作协、影协、剧协会员)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中塑造了主人公“鄢丁”这一艺术形象。她是一个满族官僚贵族之家的千金小姐,在封建专制下苦苦挣扎,战胜万般磨难,顺应时代潮流,最终成长和转变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读完小说,最让我感动的是鄢丁的读书生活。

  虽然生长在贵族之家,但因为是女孩,从小没有得到更多的关爱,好在有母亲的爱与期望,使她在不到七岁的时候就立志要象秋瑾一样出洋留学,做个堂堂正正,有出息有志气,对人有用的人。

  家里要请先生来教书,祖母只准许上国文课,算术、英文都不准上。不准上,就偷听。“我在西厢房檐底下听了算术,又到东厢房窗户前头听英文。”“春秋还好说,冬天可真够呛!西北风刮得呜呜响,雪花飘得好像满天撒白面,我的手冻僵了,腿冻得打不了弯儿……”但还是“趴在窗台上,照着黑板上的字抄。”

  生活在变化,母亲死了,父亲(小说中称呼为“阿玛”)娶了一个新派女人,对鄢丁百般虐待。把书房给撤了,把三位老师都给送走了。然后让鄢丁到外面去上学,并且要让从没上过学的鄢丁直接考五年级。考国文的时候,她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标点符号”叫“词”,只能用文言写了一篇文章,还在后头写上“生自幼在塾中读诗书,不谙白话文。如蒙录取,当奋力学习;如不录取,生亦惟有望白话文兴叹矣”的文字。终于她考上了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

  可上学之路并不平坦,首先是她拉下了四年,缺乏只是储备,再一个她长期生活在深宅大院,外面的世界根本都不了解,连米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还有一个就是她的继母——那个新派女人。鄢丁从家到学校有十来里地,开始是父亲每天上衙门捎带过去,后来继母不同意,并且不给车钱饭钱,只能靠两条腿来回,只能靠看门的福大爷每天找到的一点剩饭充饥。但她有坚强的意志“我走,眼前这是一条阳关大道,饿不死我就走!只要腿还长在我身上我就走!”“两年啊,除去寒暑假,风风雨雨的六百多天呀,顶星星戴月亮,我走下来了,靠着福大爷每天给我偷来的猫食狗剩,我活下来了,凭着在书房和窗户外头打下的一点点基础,加上我两年的苦读,我终于小学毕业了!”并且以第一名的毕业考试成绩被保送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在附属中学,她很幸运地遇到了石评梅老师,给了她非常大的影响,并且立下一生的志愿,“要象蜡烛那样:写我所能写的,用我全生命的力量给人们贡献出一点微弱的光”。她努力读书,第一学年考试全部课程都在九十分以上,名列全班第一。可不幸再次降临,父亲竟背着她提出申请要退学,这还不算,还扔下她一个人全家去了东三省。“我上哪儿去呢?问天天不语,问地地无声。我这个有父的孤儿,到哪里去找个安身之处啊!”天无绝人之路,当她在街上徘徊之时,看到了一个免受学宿费的温泉女子中学的招生广告,而温泉中学离此有四五十里路,而她身上,一文钱都没有。“为了能上学,走!”她又一次开始用脚丈量脚下的土地。

  终于到了,在这里,她有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卢老师。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在卢老师的鼓励与下,只上了一年中学的她要报考大学。

  考数学时候,她连题目都看不懂,只好在后面写下:这些数学题我都不会,听说大学国文系没有数学课,那么,取不取我,就根据我的国、英两门的考分,可以吗?就这样,鄢丁进了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后来却因为编辑进步书刊被学院开除。但她没有放弃读书的梦想,一直在北大当偷听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应该讲,鄢丁读书的外部环境是非常差的,我们甚至都无法想象她的困难,但无论在什么样的艰难中,她都没有放弃努力,一直在找机会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就是因为她内心始终有一个声音:做个堂堂正正,有出息有志气,对人有用的人。而要做到这必须读书,提升自己的修养。

  我就想到,我们讲学生的阅读很多讲外部环境、氛围都不够好,其实更重要的是他有没有读的欲望,有没有这一内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范文   读后感   满族   重男轻女   继母   国文   祖母   封建   奶奶   同学   优秀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