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读后感

  假期了读了几本书,给我感受最深是这本《自主学习——新课程教师必读丛书·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指导预习。

  预习是学生的主动性的学习行为,教师要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预习,并训练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预习方法。

  1、独立完成复习题。

  2、尝试完成例题。并思考例题与复习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思考例题与复习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归纳出数学方法或数学概念。

  4、尝试练习。

  5、将例题中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在课上向教师,同学请教。

  6、预习的指导要坚持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从指导预习到独立预习。

  二、培养习惯。

  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也是人主动性发挥的反映。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方法,培养认真学习的习惯。这就包括:

  1、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提高听课效率。

  (1)课前应做好各种听课准备(用品、知识、体力、心理准备)。

  (2)上课时学会倾听、仔细看、善于想、敢于问、勤于解、重点记。(可以采用小组评比方式。)

  2、重视课后复习。

  (1)回忆。

  (2)看书。

  (3)整理笔记。

  (4)查看参考书。(课后复习要及时、突出重点、做好复习题)

  3、学会使用参考书。

  (1)参考书与课本的关系。

  (2)把握好参考书的内容。

  (3)选择好典型习题。

  (4)要做点读书摘记。(5)发挥个性特长。

  4、学会积累学习资料

  (1)明确积累学习资料的范围。

  (2)将学习资料进行分类。

  (3)学习资料的整理时间。

  (4)充分利用积累的学习资料。

  5、学会思考,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

  上课时要求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不同意见,逐步培养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6、学会单元小结。

  (1)先回忆后看书。

  (2)先看题后做题。

  (3)先复习后笔记。

  三、鼓励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启发学生提问,学生不会质疑,不会问为什么,不会解疑,即使教学手段再先进,形式再新颖,也难免走入灌输式的老路。即如孔子所调的“学而不思则惘。”因此,要启发学生多思善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要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使学生消除疑虑,要以激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使学生放开胆子,要以及时的表扬、随机的赞叹,灵活的竞赛,使学生放开喉咙,要以情境的创设,优生的引路,后进生的亮相,使学生坚定信心,要求全体参与,全面参与,始终参与。学生问对了,要大加赞扬,赞扬他们不仅有胆量而且有能力,学生问错了,也要加以鼓励,告诉他们有胆量提问题就了不起。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成为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创造的过程。

  四、激励探索。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这种疑问主要表现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新问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导致学生的原有认识平衡的失调,从而激发起学生产生新的同化与顺应的欲望,并由此产生新的平衡。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辛勤的劳动,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数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激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养成思考和自学的习惯。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以上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如果图中每个方格代表1厘米2,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学生得出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答案:每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12厘米2。于是我借机设疑“三个三角形的面积相同,真的是凑巧吗?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三个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三角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激励学生大胆动手实验去探索答案。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架起思维的“梯子”,促使思维不断上“台阶”。一般来说,应符合以下要求:

  (1)要适合知识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当,即不能太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太大,使学生一筹莫展,无所适从。

  (2)要体现学生思维的一般规律.如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等。

  (3)要遵循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构成数学知识、技能的筋骨,数学问题和情境的创设要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质。

  (4)问题和情境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尽量避免简单形式化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从而调升学生的学习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五、实际应用。

  鲁迅先生曾说:“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教师应该从学生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实际活动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鼓励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愿望。例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中,我设计了一个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墙壁粉刷”导入,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努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丝毫也不能忘记和放松。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前提。自学能力必须建筑在对学习自觉性、坚持性,注意的专一性、集中性,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等智能素质的基础上。所以,在教学中应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致力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质量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范文   读后感   角形   复习题   例题   情境   思维   面积   习惯   数学   教师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