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导语:你是你,破落的贵族,莽撞的英雄,吴中子弟莫能及的勇士;是我们很多人心中的英雄,那么史记里有关项羽本纪的读后大家有什么感受,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有关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1

  “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的悲歌,也是他自身的写照,在最后一刻选择乌江自刎之人,曾经带着八千江东子弟奔行于战场,曾经击垮强秦成为“霸主”,最后在乌江边却只有二十八骑兵,或许时间可以冲刷一切,而时间所流过的地方,便成了历史。

  这是个抱有雄心的人,敢说出“彼可取而代也”的少年,奔驰于沙场,到变成倍受人尊敬的项王,的确是个伟大的人物,但他却没有回眸身后血红的战场,多少人为了自己的信念而选择的地方,多少亡灵将会飘泊的地方,多少失去至亲的人哭泣的地方。

  大概,没的牺牲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将飘浮于血海之上的地狱命名为世界。战争之中,很多人都会成为这血海的一部分,也许项羽在“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之时并没有想过吧,他也会成为血海的一部分。在战场上,谁都没有对错,因为某一个目的、某一个信念的战斗,但是在杀了人之时,被杀人的亲人、挚友就会产生怨恨,怨恨就会产生新的战场。战争、战争的现实就是杀戮,项羽,也并没有想过敌人也是人吧,都拥有过重要之物的人吧。

  杀戮得来的只是暂时的天下,只有虚伪的和平,天下也好,国家也好,只有爱与和平才能得到永远的天下,但是也并不是完全就是这样,如果一个已腐朽的地方,仍旧毫无反抗,逆来顺受的话,处境也只会更糟,那么能完全改变又可以避免流血的方法又是什么?时间正微笑了,它将继续前进。

  但是杀戮并不是真正的项羽,“君王为人不忍”,范增对项庄这么说过。的确,项羽是豪爽的,“壮士!赐之厄酒”、“赐之彘肩”、“壮士、复能饮乎”,面对怒瞪自己的樊哙,项羽这么说道,没有恼怒,也没有骄傲,以一番豪情对待另一个豪义之士。

  “天下匈匈者数岁者,徒以吾二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他对刘邦这么说过,他也具有怜悯之心,当初对于秦的反抗也不是因此而来的吗?但是一切又将建立在血海之上,这是旁观者的视角,当局者按照自己的正义而行动,但又何为正义?在实行这份正义之时,又有多少灵魂的消亡,但是这便是现实,想要得到什么,必须付出什么,即使得到的并不是所期待的,战争或许也只是一种对于自我正义的体现,但战争的现实依旧还是杀戮。

  在项羽那颇有讽刺意味的那句“吾为汝德”中以自刎终结了一段战争,但又不缺乏一丝豪爽,然而他却注定认为“天亡我”,其实并不然,如果要说人生是一本书,我们每个人都是作者,自刎,是项羽自己选择的,那么,他后悔吗?我并不清楚。也许,在乌江边上正漂泊着一个壮士,一个曾经的霸王的影子,他抑是笑、抑是痛苦,只是一直漂泊着,他的名字叫“历史”,他还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不同的地方,不仅是在这乌江的边岸上,他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边。他只是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的每一天,默默地记叙着什么,默默地陪伴我们。

  有关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2

  《史记 项羽本纪读后感》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它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河.而《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最具有特色的名篇之一,它的成功之处就在於为我们刻画出一个立体的、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曾经评论道:""言语呕呕"与"喑呜叱吒","恭敬慈爱"与"僄悍猾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阬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谈士每以"虞兮"之歌,谓羽风云之气而兼儿女之情,尚粗浅乎言之也."这样的写作手法让我有兴趣认真的阅读《项羽本纪》,通过学习力图有所深刻的体会。

  在文章中首先为我们介绍了项羽的少年时的情况: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样的情况对於我们把握项羽粗狂的性格特徵具有帮助,也是作者埋下的伏笔.接下来作者在文章中主要刻画了项羽的骁勇善战,比如文中写道"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

  同时文章也为我们展现出项羽的感情丰富的一面,他的《垓下歌》就是明证:"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是在哀伤,他哀伤自己的霸业未成,但是这对於他来说并不重要.他更哀伤自己的伴侣虞姬和伴随他历经百战的骓马,他最哀伤的是天下苍生.当项羽败退到乌江边时,乌江亭长劝他渡江逃生,肯切地说道:"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项羽却回答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在生死抉择的关头,他并不看重自己的性命,而更看重家乡父老的感情.这种家国天下的情怀,使他虽未成帝业,却能够名垂千古,以至於司马迁把项羽的事蹟记载在本应记录帝王的《本纪》中,这是对他的极高的评价。

  我认为,《项羽本纪》中最值得阅读和鉴赏的就是"乌江自刎"了.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大力称赞了项羽不桀的霸气和百折不挠的王者之风,并以此作为激励,试图唤起南宋君主的尊严.而其他的后人对此也有其他的评价,比如xx在《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曾经说过:"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就是说要趁胜追击,不能学习沽名钓誉的项羽。

  看来不同时代的人对项羽"乌江自刎"有不同的评价,这也正是作者塑造形象的成功之处.项羽,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是一个英雄,但是是悲剧英雄.文章写失败,又不以成败论英雄.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在这些人的心中就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当每个人在阅读《项羽本纪》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认识.这成功,带给我的是一种认识上的昇华:我们看待事物不能简单的进行评价,每个事物都是立体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不能想寓言里面那样,蒙著眼睛,仅凭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大象长的想柱子.我们看待事物要学会"跳出来",进行综合分析,结合自己的境遇学会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学史使人明智,当我们面对古人这面镜子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学到智慧.这智慧,不仅仅是《项羽本纪》中告诉我们的,更是我们本著与时俱进的精神,主动从历史中学习到的。

  《项羽本纪》让我学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今后自己会多读一读这样的好作品.

  有关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3

  “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后世对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而项羽又是史记十二本纪中唯一一个没有统一中国而被列入帝王行列的人物。

  项羽本纪从项羽二十四岁跟随叔父起兵到最后自刎乌江,历史跨度八年。期间不乏被广为流传的“破釜沉舟”、“鸿门宴”、“霸王别姬”的历史典故。

  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最后楚汉相争并于汉。历史在这里没有用最通常的评价标准:“成王败寇”去评价项羽,而把他和刘邦都评为英雄。刘邦更偏向枭雄,而项羽则更是本色的英雄。从看见秦始皇巡游时的那一句“彼可取而代之”,项羽便展开了他敢爱敢恨的一生。

  因为不忍看到士卒忍饥受冻而主帅却置酒高会,他奋起杀帅夺印,带领楚军破釜沉舟九战破秦军于钜鹿城下;因为看不惯天下黎民饱受征战之苦,他竟然在两军阵前要求刘邦出来与自己单挑来决一雌雄;因为一个红颜知己他甚至犹豫不决,打算放弃突围的机会;因为自己没能把当年跟自己一起起兵的八千士卒带回去而只把跟随自己的乌骓马交给了亭长,自己却宁可自刎于滔滔乌江前。项羽的一生活的更像一个生活中的人,而不是历史书卷上的人。

  以古观今,虽然已历千年,但是人们谈起项羽却还是唏嘘感叹。为什么,因为虽然时间的变迁能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但是却改变不了人性与人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在早已被淹没的历史中探寻真相的原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项羽虽然失了天下,但却得到了后世人的肯定。而我们今人活在当下,有的人为了金钱忙忙碌碌,有的人为了名利尔虞我诈,有的人为了美色朝秦暮楚,有的人为了一时安逸玩物丧志。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像项王一样活出自己最最真实的一面,即使历经沧海桑田,如今回首仍然让人感觉到如此的鲜活如此的呼之欲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放下书本,拾起心情,却又感觉是如此的感慨良多。每天都要把自己藏在面具与外衣之下,在很多人的价值观的压迫下生活。虽然能得到上级的肯定,得到朋友的羡慕,却在这日复一日的庸庸碌碌中失去了自我。到头来也许我们的墓志铭上会有华丽的语句来形容我们短暂的一生,但是这是否就是我们想要的呢?人人生而不同,但是很多人都走上了同样的路,重复了同样的事,人的个性在社会的砂轮不断的砥砺下变的暗淡。

  项羽的一生可能比我们很多人都短暂,但是他活的是如此的本色。虽然他会因为久攻不下而把别人的父亲妻子架在油锅上要挟;虽然他会因为一个官职,把已经刻好了的官印拿在手上反复把玩却不舍得给;虽然他会因为一句“沐猴而冠”而暴跳如雷;虽然他会为了一个歌姬而愁肠百转。但是谁又能说他不是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毫无顾忌的展现了出来呢,比起那些在乎“众口铄金”而畏首畏尾,首鼠两端,总把自己藏在迷彩下的人项羽的这些缺点反而更让他显得亲切与真实。

  往事越千年,在品读《项羽本纪》的时候或许才真正能体会李清照发出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感慨。在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后,细心去捡拾,会发现原来项羽带给我们的率真与不羁是如此的珍贵,如同一颗夜明珠在冥迷的夜中照亮了前进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范文   读后感   项羽   史记   本纪   乌江   血海   刘邦   评价   历史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