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不惑之年-四十五岁才明白》读后感

  最近购买了湖北日报黎海滨老师的书籍《我的不惑之年——四十五岁才明白》,我必须承认当时正是这个书名吸引了我。不惑之年不是40岁吗,为什么作者却说是45岁呢?

  拿到书后我首先阅读了书名的同名文章《45岁才明白》以及《迎头撞上“44岁现象”》,在文章中找到了“44岁现象”的理论来源,原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已经把44岁作为青年和壮年的分界点。

  而百度搜索上也有对于“44岁现象”的词条解释:44岁现象,是指男人步入中年后出现的一系列心理危机现象。由于生理上的变化,使44岁的男人在心理、思维和工作等方面都会发生显著变化。大多数44岁男人都会有精神上的孤独和压抑。

  我们当然不是学术上讨论是否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否需要更新,这不是我辈所能企及的。“四十不惑”更多是一个几千年来加在我们头上的约定俗成的规律,我们在内心已经认可,到了40岁就应该不惑,否则就是不成熟,不成功,而这就带来巨大的焦虑感和挫败感。

  但是当下达到“四十不惑”何其难!如果按照23岁本科毕业进入社会,看上去有17年的时间来实现“从懵懂到不惑”,但是这17年大抵要完成以下大事:工作上实现“管理层突破或者创业转型”,生活上实现“组建家庭、买房买车、生育孩子、孝敬老人”,身体上实现“保持健康、坚持锻炼、拿手项目”。以上这些指标全部达到,才只是具备了“四十不惑”的基础条件,还需要一切不能有突发情况。

  任何一个决策失败都可能会瞬间让已经靠近的“不惑”状态远离。比如没有在毕业10年左右攒到足够的首付,错过了买房子的时间窗口,则可能这辈子就错过了。比如没有在30岁之前遇到可以结婚的人,可能一下人就成为剩男剩女了,再一回首竟然连谈恋爱的人都没有了。

  甚至已经达成了“四十不惑”的硬件条件,以为可以自然过渡了,这时候仍然不允许有错误的'决策。比如工作15年后准备创业了,结果把打工的血汗钱全部烧掉,在巨大的创业压力下带来新的困惑甚至抑郁。比如已经赶潮流也好传统观念作祟也好,竟然生了一个二胎,结果瞬间让自己原本平衡的生活进入新的焦虑。

  如果我们的思想中和传统上把“不惑之年”从40岁延后到45岁,这宝贵的4—5年,将让我们的人生豁然开朗、步履从容。

  4—5年的时间够我们做很多事情了。我们可以用这4—5年时间来弥补、验证和修正很多事情了,而这些路是每一个人无法避开的。

  4—5年时间可以读一个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了。当我们在15—20年后再回校园,对于自身的深入认知带来的自发选择,将迸发强大的学习和研究的力量。

  4—5年时间可以进行一次全程的创业体验了。你将经历从创意到产品,从招聘员工到合伙人进入,从聚焦到多元,从盈利到亏损,从更换办公室到遣散员工。无论创业的结果怎样,你将收获对于自己的深入认知,这也是进入不惑境界的必经之路。

  4—5年也可以给你生活上带来重大经历了。你可以更换一份工作,甚至更换一个行业。你可以结束一段感情,再开始一段感情。你可以从两人世界到三口之家。你可以离开一个城市,再扎根于另外一个城市。

  不惑之年从40岁延后到45岁,其实并没有延长岁月,它给与的一份从容和稳健,去除的是焦虑和急躁。而这样的心境和认知,倒反会让我们可能在40岁之前达到“不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范文   读后感   不惑之年   不惑   年时   焦虑   认知   年后   现象   时间   男人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