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谱与寻根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家谱与寻根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家谱与寻根有感1

  幸运之至,有机会读到柳育龙先生所著《家谱与寻根》一书,同样作为一名寻祖人,震撼于柳先生的家族情结以及对于家族资料整理编辑的执着精神!感概甚多。

  千百年以来我们的先祖在广袤而古老的神州大地上繁衍生息,面对生存环境中的各种灾难,先祖们的安身之法、齐家之宝、立命之本、家族之根到底是什么?今天很多姓氏的寻祖人,各自探寻着祖先生命历程、追寻着祖先的足迹。在人类繁衍更替的生命长河中,几百年时间只是短暂的一瞬,如有资料可查,能很快明确每一个家族的先祖。如今要完成这一过程到底有多难?寻祖必备条件的郡望、堂号一无所知,很多时候仅有一份家族辈字表,但仅凭辈字表,就无法确定我们到底来自家族的哪一支。和大多数寻祖的宗亲一样,我们都遭遇到同样的问题:由于家谱无存,致使家族与上源失去联系,接通上源成为目前寻根连谱的最大困惑。先祖生活的年代,对于家谱清修和记录并无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如谱序不能成章则可能出现家族各支派、世系辈分中的主要人物、生辰卒年、主要事迹失考并有争议,而可查的信息又非常有限,这对我们后人确定先祖也带来非常大的困难。我深知作为一名寻祖人决定整理家族资料时,那一定是有一种深爱家族的心结与情怀。谱牒资料整理是一项认真、严肃的工作,既要真实可靠,又要有激励后人的作用,所以每一位真正的寻祖人都不敢疏忽,希望做到的就是敬待先祖,不愧后人。实际寻根问祖、整理家族资料是一项浩瀚的工程,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困惑和艰辛,很多寻祖人都是在中途退出的。

  由于对家族文化抛弃得太久,今天各姓氏的后裔对于本家族的文化和家族传统已经太陌生了,60岁左右的家族后人没有几个人能知道完整的家族辈字,40多岁的家族宗亲基本上就是"族盲"了。当一种文化后继乏人的时候,就是一种文化面临灭亡的预兆。自"文革"时期以来,没有人意识到一个家族的历史随着家谱的毁灭已经淡出宗亲们的记忆。特别是近40年以来,各村庄之中大部份的年轻人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家族文化被视为旧时代产物与市场经济相比尤显格格不入。这种舍本求末的观念让我们每一个家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都错过了整理家族资料的最佳时间,最能知道家族历史的老人基本上不在了。直到今天,家族文化的抢救和传承仍然没有人关心,非常不易的是80后青年作家柳育龙先生多年致力于家族资料整理和姓氏文化的研究,伴随专业家族文化资料的巨作问世,填补了谱根文化资料的残缺与空白,整卷谱书的框架和格局从特别的视角,将一部家族的生命历程展现在每一位宗亲的面前,激励和招唤着每一位宗亲由此有感的家国情怀。此书对于其他姓氏的寻根朔源,也是难得的参考资料,柳先生此举对先人来说是最好的告慰、对后人来说是无量功德。

  我们知道几十年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乱象。生存确实是一把利剑,但不应该成为宗亲们漠视家族文化的借口,由于抛弃家族文化太久,有的宗亲之间已经非常冷漠,各宗亲背井离乡无非只是为了找到更多的金钱而已,即使找到足够多的金钱,仍然不能意识到家族精神和灵魂的缺失,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蒙蔽一定只能在背离家族文化的路上越走越远、因为心里充满私欲必然出现伤害亲情的现象、价值观念的错误颠倒会导致家族宗亲在苦难的泥泞里愈陷愈深,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即是一种灾难。

  人们常说"狐死首丘"、"落叶归根".说到落叶归根大家都能理解,"狐死首丘"出自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一定是朝向出生的山丘,常用来比喻人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所以说"狐死首丘"、"落叶归根"是一种近似动物本能的习惯性表现。这种本能是人性深处对于生命最终归属的一种愿望。所以,我们尊重生命就是应该随顺人的性德,而不是背离人性的伤害,不是摧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正是因为中华儿女有这样一种文化的根基,炎黄子孙才会注重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怀,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寻根问祖的文化存在。所以人们一谈到同门姓氏、就会拉近彼此许多距离。

  寻根问祖是家族文化,家族文化也叫宗族文化,它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和整理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而且传承于族人之间,记载于族谱之中,或者是祖祖辈辈口耳相传铭刻在人们心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各个历史时期的民众共同演绎的宗族文化及其内涵的祠堂文化,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重心与核心,应该说说家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历史上次数众多、规模不等的移民活动,为后人留下了程度不同的文化遗产。

  说到寻根问祖,不能不从孝道说起,我想我们今天热衷于寻祖的每一位宗亲,正是因为善根福德的深厚、正是有了孝亲敬天的至诚之心,所以我们能在寻根问祖的路上相遇并能携手前进。要更好的传承家族文化,寻祖的各位宗亲首先应该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基础的认知,否则,我们的寻祖就做不到端庄大气,发展一定会受到局限。

  过去的祠堂,也叫做家庙,主要是教人孝道,春天和秋天祭祀先祖。这是人本能从内心发出的情感,道理在哪里?人对祖宗没有忘记,就不会不孝敬父母。如果祖宗不要了,可能父母也就不要了,中国人要谈家族的亲情,首先离不开孝道,而孝道的教育在每一个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养育子女的义务,父母还有教育子女的责任。父母爱孩子就应该把孩子的根扎好,扎好根不是当今社会各种花样技能的培训,这个根就是孝道。一个人能孝亲,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他就能尊师,他能尊师就能够尊长,所有的德行都从这里流淌而出。从佛教的理论上说,这是自性圆满的教育,是让孩子播种福田,孝养父母是培植个人福报,犹如播种田亩,则有秋收之利。天地有正气,孝顺父母生出的气蕴,是天地间至贵至珍生气最强的气蕴,养得住一切福德,镇得住生活中各种不顺,感得来"福"、"禄"、"寿"三星护体。这里蕰含着极深的真理,所以教育子女一定是从孝道教起,因为圣贤的经典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

  20xx年在香港建立有"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20xx年在福建莆田建有"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这是后人感恩祖宗的恩德,对于先祖追思和怀念。儒家讲"慎终追远,民德旧厚".就是教育天下人,要好好对待父母的晚年,尽心尽力,使父母善终。去世之后不要忘了父母对我们这一生一世的恩德,要常常追思和怀念。这正是中华民族千年万世以来家家户户,历朝历代都要举行盛大仪式祭祀先祖的原因所在。这不但是孝道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对人性本善的维护。所以我们今天寻祖,一定要知道祠堂在一个家族中所发挥的作用。祠堂代表什么?它代表孝亲。

  儒家《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就是应该从教孝开始的。从汉字"教"的本义上来讲,所谓"教者,孝之文也。"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是弘扬孝道的文化。而家族文化的根本正是弘扬孝道的文化。孝,是一个人内心与灵魂一致的真诚,没有一点虑妄和杂质,所谓纯净纯善,那正是人性的本质。换句话说"孝道"就是让我们恢复人性,所以孔子说"教人亲爱,莫善于孝。"

  在儒家的教育中把孝分成四个层次,即孝养、孝敬、孝爱和孝顺;而在佛家的教育中则更进一个层次,将孝道分为小孝、中孝、大孝和至孝。可见孝道就是生命中大圆满的大根大本,人世间的圆满、出世间的圆满都是从孝道开始的。孝道的教育,是人性本善的教育,是伦理道德、天地因果中最根本的教育。

  孝道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它也是大乘佛法的基础、根源。佛教中有一句话叫"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为百善之首;还有一层意思,孝这扇开了,百善之门就都开了。可见"孝"是一棵从人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的根。根正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根劳才能开花结果,万里飘香。一切圣贤经典的教育都是从孝道开始的,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儒"、"释"、"道"三教同尊是孝道。所以,我们今天的寻祖不能不从孝道说起,作为寻祖人不能不了解孝道的重要性。

  通过家族文化的学习,我们不仅要了解家族的文化是孝道的文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身体力行落实孝道,真正做到"孝亲尊师".我们作为世间人,人人都在为名闻利养劳碌奔波,后天污染的习性障碍了我们的先天的良善,盖覆了我们本真的自性。浮躁的社会竞争让我们接触不到传统文化的圣贤教育,失去了人生的智慧。今天,无论地位显赫之人或是普通百姓,没有不追求"五福临门"的,但是如果不知道"人以善感,天以福应"的真相,总是徒劳辛苦。而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圣贤将福报分为"三福",就是根据福报的高低分为三个层次,"五福临门"只属于第一层福,称为"人天福",这是最低的层次。即使求得这最低的福报,也是必须具足条件的。而最低福报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求"孝养父母"、第二个条件是"奉事师长"…我们的身命得自于父母,法身慧命得自于老师,所以"孝亲尊师"常常是相提并论。"孝亲"非常重要,人首先能够"孝亲",这才能够"尊师".作为寻祖人,如果不懂得孝养父母、不懂得奉事师长,这就是违背性德,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什么成就都谈不上。离开了孝道,决定是不得其门而入,即使是最伟大的事业也会变得毫无意义。通过以上对于家族文化的讲述,对于孝道的诠释、我们就能够知道今天的寻祖,不能简单、肤浅只停留在对于姓氏来源、堂号、郡望的关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扎根于孝道的学习,从孝道做起,我们有更多对于生命、以及性德回归的思考,当我们希望在传统文化的经典中找到宇宙人生真相之时,当我们对于圣贤经典的学习表现出精进勇猛之时,这就是我们开始了生命的觉悟。

  我们今天寻祖的目的实际是在探寻祖先的生命历程、追寻祖先的足迹。就是希望能更多的了解前人经历的生活和遭受的苦难、就是希望能够更多的了解、学习和传承家族的优秀传统。通过了解前人经历的生活和学习家族的优秀传统,让我们家族宗亲不断的成长和成熟,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如何把一个家族发展成为外人所推崇的意识整体,是一个家族最根本的使命。不管是在物质缺乏的古代还是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家族文化都是一种令人自豪的资本。炎黄子孙注重的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怀,这是人类真情最朴素的流露。一个人如果不了解家族文化、不知道尊重生命和亲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成家族的根本使命,更不可能将家族文化升华成一种名族文化或一种名族气节,因为其人性已经扭曲,基础已经没有了。

  我们探寻祖先的生命历程和研究家族传统文化,是要让我们学会敦伦尽分、孝养父母、奉侍师长、尊重生命,恢复自身纯净、纯善的本性和良知。通过家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懂得慈心于物、积德累功、学习前人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使我们具备接纳尘世的`胸怀,人性本善能自然流露。把家族中家训、家规这些永远都不会过时的立身、做人之道教给我们的年轻人,对于他们形成积极而又共同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有益的。使我们的年轻人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立志成为优秀的人,从而走向成功和卓越。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在一定层面映射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中国是以家族为社会基础组织的国家,家族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完成家族使命的过程,即人生拼搏的过程,"少年强,则国强".这即是民族进步的动力。家族文化的核心即伦常道德的教育,千年万世以来,伦常道德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也是无法抛弃的,这才是家庭和睦、天下大治的根本。

读家谱与寻根有感2

  按:柳栋馨宗亲老家是栖霞市南部的西荆夼村,20xx年9月笔者曾跟随长裕堂访亲团去过该地,并且写了《山东寻根行之栖霞大庄头<柳氏修祠堂志记>及该地柳氏迁徙问题初商榷》。柳栋馨宗亲正为西荆夼村编修家谱和村志,读后该书深有感触,收到书后不到三日便写了读后感。

  近日幸得陕西蓝田柳氏宗亲柳育龙编写的《家谱与寻根——以柳姓为例》(征询稿)一书。阅读过后,深有感触!

  看到书,将近1寸厚。拿到手,1斤有余。打开书,文章编纂有序。阅读书,真是难得的黄金屋!

  今年秋,我在山东柳姓联谊会的QQ群了解到,有一柳姓寻亲团到胶东地区寻亲,并且赠书《家谱与寻根》,经过了解作者柳育龙是一位年长我一岁的铁路职工,因为跟我经历实在相近,顿感亲切!偶然机会得到了此书,如获至宝般的阅读,读后感慨万千!

  书中在绪论讲述了家谱及家谱的重要性,以及全国柳姓的基本情况。上篇分六编详细阐述了新旧家谱应该包含的内容,以及家谱编写流程及存在问题,并对每一方面进行详实的经验介绍和意见建议。下篇分四编寻根的情感和寻根指南。附录更是对修编家谱中常用到的词汇、年号以及可能用到的资料,汇集一起以便查阅使用。真的是现代修编家谱的必备书啊!

  我比柳育龙小一岁,也是一位类似铁路的职工,也是常年在外不再回村的年轻人。从20xx年开始,我也开始发起并收集我们栖霞西荆夼村的柳氏家谱。我的出发点很简单:只为让我们村一些像我这样的漂泊在外的人,有一本家谱在手,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我看到柳育龙在书中对故乡的情感,在修编家谱时遇到的困难,让我思绪万千,心里更是五味杂陈。我在村里倡议修编家谱,邻村人都认为我是某个退休老头,得知我是不足30岁后,都连连称赞。可是,我现在对比柳育龙宗亲,差的实在是太大,实在是太远。但是,我有一种自豪感,作为年青一代,应该多回报社会,回报我们的柳姓家族,不枉我们始祖柳下惠“和圣”的称号!

  通过此书,我更是得到了修编家谱,编写村志的思路和提纲。恰恰我现在正用微信公众平台在做我们的村志资料收集工作,也在发起对我们村村民对修家谱,编村志的兴趣和热情。希望我能在柳育龙宗亲《家谱与寻根》一书的指导下,将我们《西荆夼村柳氏宗谱》《西荆夼村村志》早日付梓。

  愿我们年轻人共同努力,为华夏大地的所有柳姓,乃至其他姓氏,贡献出自己的宝贵经验,让我们的文化更加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范文   读后感   三星   家谱   宗亲   孝道   先祖   姓氏   传统文化   家族   生命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