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你的父母》读后感

  梁实秋有篇《教育你的父母》的短文,说的是年纪大了的父母,子女应该“负有教育父母的义务。”梁老先生的话,听起来很刺耳。但在他来讲,毕竟是有番道理好讲的。

  人老了,不但生理上衰老,身心也同时显得老迈起来。一般的情形是:

  “人到七老八十,面如冻梨,痴呆黄老,步履维艰,”按照看人先从头上看起的一般做法,先朝脸上看去,“面如冻梨”,不仅颜色不好看,而且色黑。看一眼,就不想再看第二眼。老年不被人待见,似乎这是直接的原因。其实,光是冻梨面色还不算完,往下还有进一步的“痴呆黄老”,这只能比先前更进了一步,看了也只能令人进一步厌烦。脸色看完了,心里不得劲,再看脚步,就只有“步履维艰”相配合才协调了。脚步轻健,那是正当年的。老年人不仅面色不好看,连走路的架势和速度,都无法与正当年的人比较了。也就是因此,只能有令人厌烦的一种解释了。

  就这样的人,梁先生问:“还教他学什么?”是啊,就这样一副尊容,这样一种身体状况,即便教给他什么,他能够学会么?或者说,他对学什么,接受新知,能感兴趣么?事实上,他能感兴趣的,似乎“只合含饴弄孙或只坐在公园木椅上晒太阳。”

  老年人的人生出路,被高明的梁实秋先生找到了,不是哄孙子,就是晒太阳。

  这样的出路,实际,也未尝不可。我经常见到马路边或街心公园里,常常聚着一群群老年人,他们呆坐着,头上顶着太阳。那阳光,使他们的斑斑白发,显出一点生气。不过,他们嘴里往往唠叨的,却是今不如昔,如今的年轻人,远比不得他们的当年。就这样的心态,能接受子女对他们的“因材施教”么?

  本来很难解决的问题,但在大家梁实秋先生的心里,却似乎不是不可解的难题。于是,他出的方子是,子女教育父母的办法是“潜移默化”。

  解决代沟问题,需要潜移默化。其实,反映在中国新老两代人区别的,对待金钱,是个非常明显的标志。于是,梁实秋先生让年轻人开导自己年迈的老子这样说:“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一个钱也带不到棺材里去!一个钱看得像斗大,一串串地穿在肋骨上,就是舍不得摘下来。眼瞧着钱财越积越多,而生活水准不见提高”。

  这样的话,直通通地一路说出来,老子往往要气炸了的。尤其是火爆脾气的主,往往按捺不住,破口大骂道:“小兔崽子,你长能耐了,竟敢教训起老子来了!”于是,有修养的后生早已闭嘴,灰溜溜地躲到了一边去。不欢而散是这一出最好的收场。

  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使老年人随上新时代的节拍呢?梁实秋先生总还是有办法的。他告诫年轻人:“要事实上逐步提示新的生活模式。看他的一把坐椅缺了一只脚,垫着一块砖,勉强凑合,你便不妨给他买一张转椅躺椅之类,看他肯不肯坐。看他的衣服捉襟见肘,污渍斑斑,你便不妨给他没买一件宽松的大夹克,看他肯不肯穿。这当然不免要破费几文,然而这是个案研究的教学法,教具是免不了的`,终极目的是要父母懂得如何过现代的生活,要让他知道消费未必就是浪费”。

  我以为,梁实秋的方法不错,有孝心的后生,是尽可以尝试的。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其实教育的方法还多着呢。梁实秋先生继续说道:

  “父母绝非低能,大抵也会知道模仿。在公共场所,如果年轻人都知道不可喧哗,他们的父母大概也会不大声说话。如果年轻人都知道鱼贯排队,他们的父母也会不再攘臂抢先。如果年轻人不牵着狗在人行道上遗失,他们的父母也许不好意思到处吐痰。种种无言之教,影响很大,父母教育儿女,儿女教育父母”。

  好了,用事实去影响和改造老年人,使他们的晚年过得幸福与文明,才是后生教育老年人的根本目的。

  我们大家都站在新时代的门口,只要往里迈进,总要想到年老的人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为子女操劳了一辈子,让他们在感受头顶上新时代阳光的同时,也抚去他们心灵上的尘埃,使他们觉得,时代也在拉着他们,没有使他们落伍和掉队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范文   读后感   父母   步履维艰   后生   潜移默化   痴呆   老年人   老子   子女   年轻人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