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水集》读书心得

  最近工作极忙,常常加班至深夜。所以每天一抽一空翻读几页心怡之书,便显得更为难得,也就倍加珍惜。就在这时,收到了黄涌的读书随笔集《杯水集》;尽管有所克制,但还是忍不住把工作撂到一边,翻起书就先读为快了。

  黄涌最初写诗,我们是诗友;这两年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移向了读书随笔的写作,由诗友而成为书友,显得那么自然。这大约是因为我们同处于安庆故里之故吧,他在怀宁,那是出陈独秀、海子的地方;我生于桐城,清朝桐城派的发源地,距怀宁十里之遥,几年来却素未谋面,以文字相交,却常常能体会到面对面闲谈之趣;我把他归功为黄涌文字的魅力。

  钟叔河老先生在《知堂序跋》的编者序中提到读书的三不易时说,我一直还算喜欢读书的,然读书于我亦大不易:一是不易有线,二是不易到手,三是不易读懂。有时便只好找点书评书话来看看,一舔一眼救馋,掬水降火……钟先生是前辈高人、出版大家,他的读书尚且有三不易,我辈更是无从谈起了。在忙碌之余,还好有黄涌的《杯水集》来"一舔一眼救馋,掬水降火",也算是一种福气了。

  正如书名一样,《杯水集》犹如一杯温度正好的白开水,忙碌时一吞而尽,所有的疲惫就像被脚下的昭苏高原的雪水,一冲而散。加班时读《杯水集》,感觉是最好的休息了。因为读起来,心里没有负担,读起来不累,就像是在和多年不见的老友在闲谈,平平实实之中蕴藏的是过往岁月发酵的记忆。而这也正是钟叔河老先生所想看的:只是那些平平实实的文章,它们就像朋友闲谈一样向我介绍,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叙述了哪些我们想要知道的或者感到兴趣的事物。

  《杯水集》便是这样一本书。比如他读胡兰成,读到的是通透,"改变了对本土文学固有识见";读丰子恺,读到的.是暖意的渗出:"寒冷的冬夜,独自坐在家里,品着一茗清茶,翻阅着丰子恺漫画和随笔,自然有股暖意由心扉而渗出。这就是艺术的力量!丰子恺便是那让我们的心灵多了份暖意的作家。";而他读我们共同喜欢的作家董桥,也读出了别一番的情致:"面对董桥,从深秋的一树红叶开始。把书本垒得很高,把文章写得很短,只有董桥的声音像轻风一样吹拂着我的心灵。";这些非常个人化、私己的阅读体验,构建了本书的框架。这就像是技艺娴熟的匠人,在和老友分享多年总结的经验,谈至高兴处,起身就开始示范。

  黄涌的职业是语文教师,或许是职业的缘故,他的小部分文章在平实之外,更多的是一种解说意味,如同语文课上面对学生对某些课文的分析。这在本书关于那些古诗文名篇的阅读随笔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作为诗人的黄涌,在本书中也有所体现。具体表现除了文章时常闪现的诗性语言和思想外,几篇与诗相关的随笔也显得与众不同,这是一个青年文学之路的最好见证。

  在这本《杯水集》之前,我的办公室一抽一屉里一直放着的是古吴轩出版社出的《止庵序跋》。但收到《杯水集》后,我决定把止庵先生的书替换掉,不为别的,只为《杯水集》于我,还有一种乡思在其中。这是在读《乡音黄梅》等篇时才意识到的,这些有关故乡的文章,读着读着,很多以前认为遗忘的记忆慢慢地正在复苏……

  作为同龄人,黄涌和我有着很长一段重合的阅读记忆。在那些青春的岁月里,我们读金庸,读三一毛一,读《挪威的森林》,读胡河清,读丰子恺,再继而读胡适、读董桥、读张宗子,直至林文月的《青山青史》、阎连科的《我的现实,我的主义》……而黄涌明显比我智慧得多,敏一感得多,也勤奋得多,一路读下来,当年随着书记录下的零星感触,如今已经成为现在捧在手上的这本不薄的《杯水集》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范文   心得体会   怀宁   桐城   页心   乡音   序跋   诗友   暖意   随笔   记忆   心得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